第475集:土地丈量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,远不止豪强隐田。半个月后,赵佗的队伍到了渭水南岸的蓝田县,这里多是山地,田块零散,有的田在半山腰,有的田夹在河谷里,步弓根本没法丈量。量地吏张平蹲在一块碎石地里,眉头紧锁:“赵郡尉,这田连三尺宽都没有,怎么量?”
nbsp赵佗也犯了难。蓝田县的农夫多是从韩地迁来的流民,他们在山地里开垦出小块农田,没有固定的田埂,每年还会因雨水冲刷改变形状。如果按常规方法量,要么量不准,要么会把这些“碎田”归为“无主地”,农夫们又要失去生计。
nbsp当晚,赵佗在驿馆里翻遍了秦国的律令,也没找到山地量田的办法。直到半夜,他听到驿馆外传来农夫的咳嗽声,出门一看,是个背着柴薪的老者。老者看到赵佗,连忙行礼:“大人是来量田的吧?山里的田,不能用步弓量。”
nbsp赵佗眼睛一亮:“老丈有办法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老者领着赵佗到了自家的田边。那田在山腰上,分成了三块,最大的一块也只有半亩。老者拿起一把锄头,在田埂上敲了敲:“山里的田,是按‘墒算的。一墒就是一锄头宽,从这头到那头,能种多少粟,我们心里都有数。”
nbsp赵佗立刻让量地吏跟着老者学“按墒量田”。吏员们拿着锄头,沿着田块的边缘丈量,再根据每墒能种植的粟苗数量,换算成标准亩数。比如一墒能种五十株粟,十墒就是五百株,换算成秦亩,就是“二分田”。这种方法虽然繁琐,却精准地算出了山地田块的实际面积,农夫们也心服口服。
nbsp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蓝田县的“上田”和“下田”差距极大,有的田能亩产三石粟,有的田亩产只有一石,甚至会因旱灾颗粒无收。如果只按田的等级收税,遇到灾年,农夫们还是缴不出粮。
nbsp赵佗看着地里干裂的土壤,想起自己在军中时,士兵们会根据地形调整战术,量田为何不能根据收成调整赋税?他立刻让人统计蓝田县近五年的粮食产量,发现凡是靠近水源的田,收成稳定,而山地田的收成受天气影响极大。于是他上书李斯,建议“按收定税”:上田按固定比例收税,中田和下田则根据当年的实际收成调整,灾年少收或免收。
nbsp李斯看到奏疏后,立刻奏请嬴政。嬴政不仅同意了“按收定税”,还下令在全国推行:凡遇到水旱灾害,地方官要先核查受灾田亩的收成,再上报赋税额度,不得逼迫灾民缴粮。这个政策,让秦国的农夫们终于不用再为“灾年完税”发愁。
nbsp度田推行了半年,秦国的土地版图渐渐清晰起来。内史郡共清出隐田三万五千亩,重新分配给无田的流民;陇西郡调整了赋税等级,贫户的税粮减少了三成;北地郡根据量地结果,新开了两条灌溉水渠,让两千亩旱地变成了水田。
nbsp这年秋收后,李斯捧着全国的量地总册,走进咸阳宫。嬴政正坐在案前,看着各地上报的粮税账本。“大王,”李斯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,“今年全国的税粮比去年多了两成,却没有一户农夫抱怨赋税过重。”
nbsp嬴政拿起量地总册,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墨迹——那是秦国每一寸土地的面积、等级和归属,是无数量地吏用步弓丈量出来的,是无数农夫用汗水浇灌出来的。他忽然想起半年前杜县的那个老者,想起蓝田县山腰上的碎田,想起那些拿到新田契时喜极而泣的百姓。
nbsp“量地不是为了多收税,”嬴政望着窗外的星空,声音低沉却坚定,“是为了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,都能养活着大秦的百姓;让大秦的每一个百姓,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,安稳地种下庄稼,收获粮食。”
nbsp窗外的风,带着渭水的湿润,吹进咸阳宫。案上的量地总册,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竹香,那是秦国的土地气息,是百姓的生活气息,更是一个王朝走向强盛的气息。
nbsp几个月后,嬴政下令,将全国的量地结果刻在石碑上,立于各郡县的集市和学府。石碑上的文字,不仅记录着土地的亩数和等级,更刻着秦国的承诺——让每一寸土地都归于公正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。而那些奔波在秦国大地上的量地吏,他们的脚步,丈量出的不仅是土地的面积,更是一个统一王朝的根基。
喜欢。
第475集:土地丈量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