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74集:民间乐器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秦声里的新韵

    nbsp暮色刚漫过咸阳城的城墙,李阿翁就抱着新制的胡琴往西市走。琴杆是酸枣木削的,比宫里乐师用的柘木胡琴细了一圈,蒙的蛇皮也是城郊猎户送的,虽不是上等货,却透着股鲜活的韧劲。他走得急,腰间挂着的笛袋晃来晃去,里面横放着支竹笛,是今早刚给邻街小娃修好的。

    nbsp“阿翁,您这新胡琴能拉《秦风·无衣》不?”巷口卖糖人的王二老远就喊。李阿翁停下脚步,手指在琴杆上轻轻敲了敲:“昨儿试了半宿,定调比老胡琴亮,拉起来不费劲儿,你且等着,今晚准让你听够。”

    nbsp西市的戏台子早已围满了人。木台是临时搭的,铺着块褪色的蓝布,台边挂着两盏油灯,灯芯跳动着把人影投在布上,忽明忽暗。台前的石墩上坐着几个老人,手里摇着蒲扇;孩童们围着戏台跑,手里攥着刚买的麦芽糖;还有些挑着货担的商旅,也停下脚步,想凑个热闹。

    nbsp李阿翁刚把胡琴放在台边,就见张阿妹提着个布包挤了过来。她是城郊农家女,前两年跟着李阿翁学吹笛,如今已是西市小有名气的乐手。“阿翁,您看我这新做的唢呐!”张阿妹打开布包,里面躺着支黄铜唢呐,喇叭口磨得发亮,“是铁匠铺王师傅帮我打的,比之前那支轻多了,吹起来也省气。”

    nbsp李阿翁接过唢呐,放在嘴边试了试音清亮的声音一下子盖过了周围的喧闹,引得台下人纷纷侧目这音色够劲!”他赞道,“今晚祭月庆典,就用它开个头,保准能把气氛拉起来。”

    nbsp说话间,戏台周围的人越来越多。负责主持庆典的里正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张红纸,上面写着今晚的节目单。“李阿翁,今晚来的人比去年多了不少,您可得多露几手。”里正笑着说,“昨儿还有个从赵国来的商人,说想听听咱们秦国的新调子呢。”

    nbsp李阿翁点点头,把胡琴抱在怀里,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拨动。“放心,今晚准让大伙听得过瘾。”他抬头看了看天,月亮已经升了起来,银辉洒在戏台子上,给蓝布添了层柔光。

    nbsp庆典开始了。先是几个孩童表演舞剑,剑光伴着鼓声,引得台下阵阵喝彩。接着,张阿妹提着唢呐走上台,深吸一口气,吹响了《庆丰年》。唢呐的声音欢快明亮,像田里的稻穗在风中摇摆,又像农家院里的鸡啼犬吠,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台下的农人们听得入了迷,有的跟着节奏点头,有的甚至哼起了调子。

    nbsp吹完一曲,张阿妹刚要下台,台下忽然有人喊:“姑娘,能不能再吹首《渭水谣》?”她抬头一看,是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,手里还牵着个五六岁的孩子。张阿妹笑了笑,拿起唢呐,调整了下气息,悠扬的旋律便流淌了出来。这曲子讲的是渭水边渔民的生活,唢呐吹得时而舒缓,时而急促,像渭水的波浪,起起伏伏。汉子听得眼睛湿润了,轻轻拍着孩子的背,低声说:“你娘以前也爱听这曲子。”

    nbsp轮到李阿翁上场了。他抱着胡琴坐在台中央,手指在琴弦上一拉,《秦风·无衣》的调子便响了起来。新胡琴的音色比老胡琴更清亮,却又不失豪迈,像秦国的将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,奔赴战场。台下的商旅们停下了交谈,目光紧紧盯着李阿翁的手,仿佛能从琴声里看到千军万马的景象。

    nbsp拉到高潮处,李阿翁忽然加快了节奏,琴弦发出急促的声响,像战场上的厮杀声。台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,连孩子们也停止了打闹,睁大眼睛看着台上。就在这时,张阿妹提着唢呐走了上来,加入了演奏。唢呐的高亢和胡琴的激昂交织在一起,像两股力量碰撞,却又完美地融合,听得台下人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nbsp“好!”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,紧接着,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有人把铜钱扔到台上,叮当作响;还有人递上酒壶,让李阿翁和张阿妹润润嗓子。

    nbsp李阿翁放下胡琴,拿起酒壶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各位乡亲,这新胡琴和唢呐,都是咱们老百姓自己做的玩意儿。以前啊,只有宫里的乐师能玩那些贵重的乐器,咱们想听听曲子,都得等节庆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酸枣木能做琴杆,黄铜能做唢呐,只要想学,谁都能玩。”

    nbsp台下有人附和道:“

第474集:民间乐器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