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4集:民间乐器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是啊!阿翁您说得对!前阵子我家娃还跟着张姑娘学吹笛呢,现在已经能吹《采桑曲》了!”
nbsp“我也想做把胡琴!”一个年轻的铁匠喊道,“阿翁,您能不能教教我?”
nbsp李阿翁点点头:“没问题!明天你们谁想学,就到我那小铺来。材料都好找,酸枣木、蛇皮、铜丝,咱们咸阳城到处都是。只要肯下功夫,保准人人都能做乐器,人人都能奏曲子。”
nbsp那晚的庆典一直持续到深夜。月亮升到了头顶,银辉洒满了西市,琴声、唢呐声、笑声、喝彩声交织在一起,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。李阿翁看着台下的人们,有的在跟着曲子哼唱,有的在互相讨论着乐器的做法,心里满是欣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他想起年轻时,宫里的乐师来西市表演,用的都是上好的琴瑟,普通人连碰都碰不到。那时候,他只能远远地听着,心里琢磨着:要是咱们老百姓也能有这样的乐器就好了。如今,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。酸枣木做的胡琴,黄铜打的唢呐,虽然比不上宫里的贵重,却透着股亲切劲儿,能奏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。
nbsp第二天一早,李阿翁的小铺就挤满了人。有想学做胡琴的铁匠,有想学吹唢呐的农妇,还有想修笛子的孩童。李阿翁耐心地教他们挑选木材,处理蛇皮,调整琴弦,嘴里不停地念叨着:“做乐器不用求贵,只要用心,普通的材料也能做出好东西。就像咱们过日子,不用跟别人比,平平安安、开开心心就好。”
nbsp铁匠跟着李阿翁学了半个月,终于做出了第一把胡琴。他抱着胡琴来到西市,拉了首《赶集调》,引得路人纷纷驻足。农妇学吹唢呐也很用心,没过多久就能跟着张阿妹一起在庆典上表演了。孩童们更是学得快,没过多久,西市的巷子里就经常能听到笛子声、胡琴声、唢呐声,像一串串欢快的音符,飘荡在咸阳城的上空。
nbsp秋末的时候,咸阳城举办了一场民间乐器大赛。李阿翁和张阿妹带着一群弟子参加了比赛。他们演奏的《秦地新声》,用的都是自己做的乐器,胡琴清亮,唢呐高亢,笛子悠扬,鼓点铿锵,听得评委们连连点头。最终,他们获得了大赛的第一名。
nbsp颁奖的时候,评委里有个宫里的乐师,他握着李阿翁的手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,只有贵重的乐器才能奏出好曲子。今天听了你们的演奏,我才明白,音乐的好坏不在于乐器的贵贱,而在于演奏者的心意。你们用普通的材料做出这么好的乐器,奏出这么动人的曲子,真是了不起!”
nbsp李阿翁笑了笑:“大人过奖了。咱们老百姓做乐器,奏曲子,不为别的,就为图个开心,图个热闹。要是能让更多人喜欢上音乐,那就更好了。”
nbsp从那以后,秦国的民间乐器越来越多。除了胡琴、唢呐、笛子、鼓,还出现了用竹筒做的笙,用陶土做的埙,用马尾做的二胡。这些乐器制作简单,便于携带,无论是街头表演,还是民间庆典,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。农人们在田里劳作时,会哼着调子,手里拿着笛子,休息的时候就吹上一曲;工匠们在作坊里干活时,会敲着鼓点,跟着节奏干活,既省力又开心;孩子们在巷子里玩耍时,会拿着唢呐,吹着欢快的曲子,追逐打闹。
nbsp音乐渐渐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,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、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。有时候,两个素不相识的人,因为一首曲子,就能成为朋友;有时候,邻里之间有了矛盾,只要一起听一曲音乐,就能化解。音乐像一座无形的桥梁,连接着不同的人,不同的地方,让整个秦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nbsp李阿翁年纪大了,走不动路了,就坐在小铺里,看着弟子们教别人做乐器、奏曲子。每当听到巷子里传来熟悉的琴声、唢呐声,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这些民间乐器会一直流传下去,会奏出更多动人的曲子,会让秦国的音乐文化越来越繁荣。
nbsp而那些在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响起的音乐,也像一颗颗种子,在老百姓的心里生根发芽,开出了最美的花。它们见证着秦国的发展,见证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,也见证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喜欢。
第474集:民间乐器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