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60集:度量衡推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量天下

    nbsp咸阳宫的铜钟在晨雾中撞响第三声时,李斯捧着一方锦盒踏上丹陛。殿内烛火通明,秦始皇的玄色冕旒垂落,遮住眼底情绪,只余指尖在案上那卷《为吏之道》上轻轻敲击。

    nbsp“丞相所呈,可是新制的度量衡器?”嬴政的声音不高,却让殿内瞬间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。

    nbsp李斯躬身将锦盒置于案上,缓缓打开:“回陛下,此乃大匠工坊新铸的铜权、铜尺与方升。铜权以十六两为一斤,铜尺以十寸为一尺,方升容粟二万毫升,皆按陛下诏令,取关中旧制为基,参六国之长而定。”

    nbsp嬴政伸手拿起那枚铜权,入手沉甸甸的,权身刻着的“廿六年,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,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。乃诏丞相状、绾,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,皆明壹之”三十二字,在烛火下泛着冷光。他忽然问:“前日朕闻,颍川郡有商贾用旧赵之秤交易,被当地县丞查拿后,竟有人聚众闹事,可有此事?”

    nbsp李斯心头一紧,忙道:“确有此事。六国虽灭,然度量衡异制已行百年,百姓骤难适应。臣以为,欲推新制,需‘先明法,再惩恶,后教化。今工坊已铸铜器三万余件,待诏书下发,便分遣博士与工匠,赴各郡督导推行。”

    nbsp嬴政颔首,将铜权放回锦盒:“传朕诏令,自今日起,凡郡县官府,需于三十日内将旧器尽数收缴熔铸;百姓私藏旧器者,罚布三匹;商贾敢用异制交易者,轻则没入货物,重则黥面为城旦。另,令太史令将新制度量衡刻于石上,立于各郡治所门外,使万民知晓。”

    nbsp三日后,咸阳城的南门下挤满了人。两名小吏正将一块丈高的青石立起,石上刻着清晰的尺度刻度与量器形制,旁边摆着三排新制的铜器,供百姓观摩。

    nbsp“这新铜尺比咱家以前用的魏尺短些,往后裁布做衣,可不能再按老法子算了。”一位老妪捏着布尺,在铜尺上反复比对,眉头皱得紧紧的。

    nbsp旁边卖粟米的张老三凑过来,手里掂着自家的陶升:“俺昨儿去县府换了新方升,你猜咋着?以前用韩升量一升粟,换了新方升,竟多了小半升!往后给客人量米,可得把方升刮平了,不然得赔本。”

    nbsp人群后,一个穿粗布短打的青年正看得入神,他叫陈默,原是楚国人,去年随父亲迁到咸阳,在城西开了家木工作坊。前日他接了个活,要为郡府打造十张案几,按旧楚尺量好的木料,昨日县吏来查验,说需按新铜尺重算,竟差了三寸。

    nbsp“这位小哥可是在愁木料的事?”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。陈默回头,见是个穿青色官服的人,腰间挂着铜印,正是负责咸阳城度量衡推行的博士叔孙通。

    nbsp陈默躬身行礼:“小人确有疑惑。按新尺算,先前备好的木料皆短了,若要重做,不仅误了工期,还得赔上不少木料钱。”

    nbsp叔孙通指着石上的刻度笑道:“小哥莫急。官府早虑及此事,凡三月内承接的工程,若因新制改动,可向县府申请延期,且木料损耗由官府补贴三成。你且去县府登记,自会有人核实。”他顿了顿,又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,“这是《新制度量衡详解》,里面有木料、布匹、粮食的换算之法,你拿去看看,往后做工便不会出错了。”

    nbsp陈默接过竹简,心中的焦虑消了大半。他低头看着竹简上“一尺合今铜尺十寸,一寸合十分”的字样,忽然觉得,这看似严苛的新制,倒也藏着几分体恤。

    nbsp与此同时,千里之外的临淄郡,一场风波正悄然酝酿。郡府衙门前,数十名商贾围着新任郡守蒙恬,吵吵嚷嚷。

    nbsp“郡守大人,俺们做买卖的,用齐秤都用了几十年,如今说换就换,客人不认新秤,生意还怎么做?”卖盐的王掌柜双手叉腰,声音洪亮。

    nbsp“就是!新铜权比齐权重两钱,俺们卖一斤盐,就得少赚两钱,这日子没法过了!”一个穿绸缎的商人附和道。

    nbsp蒙恬站在台阶上,

第460集:度量衡推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