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9集:民间戏曲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秦声初啼: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夯土围墙,李老三的铜锣就“哐”地响了一声。卖胡饼的张二搓着手探出头,见那穿粗麻短褐的汉子正将一面破旧的布幡往木杆上绑,幡角绣着歪歪扭扭的“讲古唱事”四个字,边角还沾着去年雍城庙会的泥点。
nbsp“老三,今个又唱啥?”张二的吆喝引来了几个挑着菜筐的妇人,布幡下很快围了圈人。李老三拍了拍身边的木案,案上摆着两块竹板、一个缺了口的陶鼓,还有个用红绳系着的木偶——那是他去年从一个逃荒匠人手里换来的,木偶脸用炭笔描了眉眼,虽粗糙,倒也有几分神采。
nbsp“今个不唱老秦人的狩猎曲了,”李老三拿起竹板,“咱说段‘穆公赎百里的故事,再配上点动作,让大伙看得明白。”
nbsp人群里顿时起了阵骚动。百里奚相秦的事,咸阳百姓多是听老人口口相传,可从没见过有人“演”出来。李老三清了清嗓子,竹板“嗒嗒”敲了两声,陶鼓也跟着“咚”地一响,原本喧闹的集市瞬间静了下来。
nbsp“话说那年头,晋献公拿五张黑羊皮,就把咱秦国的百里大夫从楚国赎了回来……”李老三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老秦人的苍劲,他一边说,一边慢慢直起身,左手背在身后,右手微微抬起,模仿着大夫拱手的模样。讲到百里奚在楚国放牛时,他又弯下腰,双手做出牵牛的动作,脚步慢悠悠的,活像个真在田埂上走的老者。
nbsp人群里的妇人忘了手里的菜筐,卖胡饼的张二也停了揉面的手。有个穿粗布长衫的书生模样的人挤进来,手里还拿着竹简,听得入神时,竹简都忘了翻动。李老三见人越聚越多,索性把那木偶拿了出来,用红绳吊着,让它随着台词动作:讲到秦穆公亲自出城迎接,木偶就微微弯腰;讲到百里奚献策定邦,木偶的手臂就轻轻挥动。
nbsp“穆公握着百里大夫的手说:‘先生一来,秦国才有了盼头啊!”李老三故意捏着嗓子,模仿秦穆公的语气,引得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。那笑声刚落,他又恢复了沉稳的语调,竹板和陶鼓的节奏也快了些,“打那以后,百里大夫治农桑、整军队,咱老秦人终于不用再受晋国的气……”
nbsp日头升到半空时,李老三的故事才讲完。人群里的掌声比集市上的吆喝还响,有个穿短打的少年挤到前面,递上半块胡饼:“李大哥,明天还来不?我还想听‘孟明视雪耻的事。”
nbsp“来!”李老三接过胡饼,咬了一大口,“明个咱就唱这个,再叫上我那口子,让她帮着搭把手,多弄两个木偶。”
nbsp人群渐渐散去,那书生模样的人却没走。他走到李老三身边,拱手道:“在下是稷下学宫来的,方才见先生的‘唱事,把史书里的事演得活灵活现,实在难得。”李老三挠了挠头,他这辈子没跟读书人打过交道,只知道自己这些“瞎比划”能让百姓喜欢。
nbsp“先生过奖了,”李老三把竹板收进布包,“咱老秦人没读过多少书,可就爱听这些老故事。我把故事编成这样,也是想让大伙听得明白,记得牢。”
nbsp书生点了点头,又问:“下月雍城有庙会,先生可愿去?那里人多,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你这‘唱事。”
nbsp李老三眼睛一亮。雍城是老秦的旧都,庙会比咸阳西市热闹十倍,他早就想去,可又怕自己这点“本事”登不上台面。如今有读书人举荐,他顿时来了底气:“去!咋不去!我这就回去准备,再多编两段故事。”
nbsp接下来的半个月,李老三没再去咸阳西市。他把家里的破布翻出来,让妻子剪成小人的衣裳,又找木匠补了补木偶的胳膊;晚上就坐在油灯下,琢磨着怎么把“孟明视雪耻”的故事编得更热闹——他想起去年在栎阳听过的民间小调,便试着把台词改成押韵的句子,再配上简单的调子,唱起来比光说更顺口。
nbsp妻子一开始还笑话他:“你这又是唱又是跳的,跟个疯子似的。”可等李老三完整唱了一遍“孟明视率师渡黄河”,她竟看红了眼:“没想到这故事还能这么讲,比听老嬷嬷说古还让人揪心。”
nbsp到了雍城庙会那天,李老三夫妻俩推着一辆旧木车,车上装着木偶、竹板和陶鼓,天不亮就出发了。雍城的庙会果然热闹,卖丝绸的、耍杂耍的、占卜算卦的,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。李老三找了个靠近戏台的角落,刚把布幡支起来,就有几个孩子围了过来。
nbsp“要听故事不?”李老三拿起竹板,“今个唱‘孟明视雪耻,还有新做的木偶哩!”
 
第459集:民间戏曲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