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9集:民间戏曲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; nbsp孩子们的吆喝引来了更多人。李老三让妻子拿着木偶,自己则站在前面,竹板一响,就开口唱道:“黄河水,浪滔滔,孟明将军领师朝。渡了河,沉了船,不打胜仗不回朝……”他的调子是老秦人的民歌调,简单又有力,路过的人听到熟悉的调子,都忍不住停下脚步。
nbsp唱到孟明视被晋军打败,独自逃回秦国时,李老三故意放慢了节奏,声音也沉了下来,妻子手里的木偶也耷拉着脑袋;等到秦穆公不仅没降罪,还亲自到城外迎接,他的声音又亮了起来,木偶也重新挺直了“腰板”。人群里有个老汉抹了抹眼睛,低声跟身边的人说:“当年我爹就跟着孟明将军打仗,可不是这样嘛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戏台那边原本正演着乐舞,见李老三这边人越聚越多,乐师都忍不住探出头来看。有个穿锦缎衣裳的贵族子弟,让仆从拨开人群挤进来,看了一会儿,竟让人给李老三送了一块银子。
nbsp“这不是‘讲古,也不是乐舞,”贵族子弟笑着说,“倒像是把故事‘演活了,有意思。”
nbsp李老三这还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赏钱,他把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,心里却有了个念头:原来这“唱事”不仅百姓喜欢,贵人也爱看。
nbsp从雍城回来后,李老三的“讲古唱事”在咸阳出了名。常有百姓找他,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他——有讲村里姑娘勇斗豺狼的,有讲老工匠巧造农具的,还有讲当年商鞅变法时,普通百姓怎么靠垦荒发家的。李老三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,编成新的“唱事”,每次表演前,都要先跟妻子演练好几遍。
nbsp过了半年,咸阳西市又多了几处“讲古唱事”的摊子。有个曾跟着李老三学过几天的汉子,竟自己编了段“商鞅立木为信”的故事,还加了个敲梆子的帮手;还有两个妇人,专唱民间的爱情故事,用的是女子的细嗓,比李老三的调子更柔,引来了不少姑娘媳妇。
nbsp李老三见了,非但不生气,还常去帮他们出主意。有次那汉子编的故事里,商鞅的动作总显得别扭,李老三就教他:“商鞅是变法的大夫,说话做事得有底气,腰要直,手要稳,这样才像个能定规矩的人。”
nbsp这天,李老三又在集市上表演,刚唱到“商鞅在城南立木,百姓围观不敢动”,就见之前那个稷下学宫的书生走了过来,身边还跟着个穿官服的人。书生介绍说,这是负责掌管秦国乐舞的官员,听说咸阳有了新的“唱事”,特意来看看。
nbsp官员站在人群后,从头到尾看完了表演。等李老三唱完,他走过来问道:“你这‘唱事,既能讲历史,又能说民间事,百姓还爱听,可有名目?”
nbsp李老三愣了愣,他从来没想过给这“唱事”起个名字。倒是旁边卖胡饼的张二喊道:“这是咱老秦人的‘戏!又唱又演的,比乐舞好看多了!”
nbsp官员点了点头,笑着说:“‘戏这个名字好。往后,你们这些‘戏,不仅能在集市、庙会演,要是编得好,还能进宫给大王演呢!”
nbsp人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。李老三看着身边的妻子,又看了看那些围过来的同行,突然觉得眼眶发热。他想起半年前,自己只是个在集市上混口饭吃的“讲古人”,如今竟有了“戏”这个名字,还有可能进宫表演。
nbsp那天晚上,李老三没睡。他坐在油灯下,翻着自己记故事的竹简,突然想起白天官员说的话——这“戏”不仅能让百姓开心,还能把老秦人的故事传下去。他拿起笔,在竹简上写下“秦戏”两个字,又在后面添了一句:“说民间事,演秦人魂。”
nbsp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落在竹简上,也落在李老三满是皱纹的脸上。他知道,自己这辈子可能编不出多复杂的“戏”,可只要还有百姓愿意听、愿意看,他就会一直唱下去。而这刚在秦国土地上萌芽的“秦戏”,也会像渭水的支流,慢慢汇聚,终有一天,会成为流淌在秦人血脉里的声音。
nbsp后来,咸阳的集市上,“秦戏”的摊子越来越多;雍城的庙会上,“秦戏”的调子越传越远。有孩童跟着学唱,有匠人照着木偶做新的道具,还有读书人把“秦戏”里的故事编进书里。没人知道,这最初由一个“讲古人”开创的“戏”,会在千百年后,演变成流传四方的戏曲艺术。可每个听“秦戏”的秦人都知道,这“戏”里唱的,是他们的祖辈,是他们的土地,是刻在骨子里的秦人风骨。
喜欢。
第459集:民间戏曲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