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41集:渭水畔的新苗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,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说:“满哥,你家这是要走大运啊!阿父有爵,阿子在军中争气,将来怕是要成咱里的大户了。”另一个叫王二的农户也跟着附和,他手里还提着装水的陶罐,罐沿滴下的水在田埂上积了个小水洼:“可不是嘛,前几年咱还愁着缴不上粮,官府催得紧,家里孩子都吃不饱。如今靠着官府的新麦种和耕织奖励,去年我家也攒下了两石粟子,今年若能也得个‘耕织优,咱也能挣块爵牌挂挂。”

    nbsp赵满笑着摆手,心里却暖烘烘的。他想起十年前,那时还没推行新法,官府年年催缴苛捐杂税,地里的收成一半都要上交,遇上灾年,农户们只能挖野菜、啃树皮,饿肚子是常事,哪敢想“受田”“得爵”的好事。有一年冬天特别冷,他的小儿子就是因为没饭吃,冻饿交加没挺过来,如今想来还心疼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商君推行新法,不仅有新麦种、新农具,还能凭着本事挣爵位,连他这一辈子刨土的老农户,都能腰挂爵牌走在田埂上,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“好了好了,都别围着了。”赵满拿起陶罐,又把麻布重新封好,“赶紧浇地撒种,误了时辰可就不好了。等秋收了,咱都能让仓房满起来,到时候我请大家喝新酿的粟酒,管够!”农户们笑着散开,各自回到自家田垄,田埂上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——木耒撞击田土的“笃笃”声、水流进麦垄的“哗哗”声、农户们的吆喝声,混着渭水的波光,织成了一幅热闹的春耕图。

    nbsp赵禾跟着阿翁蹲在田垄边,学着阿翁的样子,把裤腿卷到膝盖,赤着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,泥土的温热从脚底传来,让他觉得很舒服。他看着阿翁从陶罐里倒出麦粒,掌心托着,手指轻轻一捻,三粒麦粒便顺着指缝落进垄沟里,每一步都走得极稳,落下的麦粒间距分毫不差。“阿翁,你怎么撒得这么准?”赵禾忍不住问,他刚才试着撒了一把,麦粒要么挤在一堆,要么漏了空,惹得阿翁笑他“毛手毛脚”。

    nbsp“练出来的。”赵满手里没停,眼睛盯着垄沟,“咱庄稼人,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,撒种、耕地、收割,哪样不要练?你阿爷我十六岁就跟着你太爷爷种田,撒了四十多年种,闭着眼睛都能撒准。”他顿了顿,又说,“这新麦种金贵,撒多了浪费,撒少了减产,必须得准。等秋收了,这些麦粒长出的麦穗,每穗都能结五十多粒,比寻常麦种多十粒,十亩地就能多收两石粟子。”

    nbsp赵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又学着阿翁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撒起种来。阳光渐渐升高,晨雾散去,渭水的波光更亮了,照在田垄上,把泥土和麦粒都染成了金色。他忽然觉得,这些落在土里的麦粒不是种子,而是一个个盼头——是阿翁想让仓房堆到梁上的盼头,是阿父想在军中升爵的盼头,是母亲想不用熬夜织布的盼头,也是他自己想早日长大、帮家里种田的盼头。

    nbsp远处的官道上,授田吏的身影渐渐远了,牛背上的“授田令”木牌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一面小小的旗帜。赵满站起身,捶了捶腰,望着自家的田垄——十亩田被他打理得整整齐齐,垄沟笔直,麦粒均匀地落在土里,像是精心排列过的。他又望向渭水对岸的咸阳城,虽然隔着宽阔的河面,只能看到模糊的城墙轮廓,心里却忽然生出一个念头:等秋收后,他要带着赵禾去咸阳城看看,看看商君推行新法的都城,看看那些写着新法的竹简,看看能让农户过上好日子的官府衙署。

    nbsp风顺着渭水吹来,带着麦叶的清香,还夹杂着远处牛铃的叮当声。赵满深吸一口气,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,连腰杆都挺得更直了。他拿起木耒,在撒好麦种的垄沟上轻轻覆土,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刚出生的娃娃。木耒的木柄在他手里转动,泥土慢慢盖住麦粒,只留下浅浅的痕迹。

    nbsp他知道,这些被泥土覆盖的麦种,会在雨水的滋润下生根发芽,长出绿油油的麦苗,再抽出沉甸甸的麦穗。到了秋收时节,这些麦穗会变成金灿灿的粟子,堆满他家的仓房。而这不仅仅是赵家的好日子,也是里中农户的好日子,是整个大秦的好光景——就像这渭水的波光,顺着河岸蔓延,照亮了每一片农田,也照亮了每一个秦人的心头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541集:渭水畔的新苗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