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4集:魏使再访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咸阳宫盟:秦魏通商记
nbsp咸阳宫的青铜灯盏燃着鲸脂,火焰跳动间将殿内的青铜鼎、玉磬与群臣的玄色朝服染上暖光。秦孝公嬴渠梁端坐于龙椅之上,玄色冕旒垂落,遮住了眼底的思绪,只留一双修长的手轻轻按在案上的竹简——那是昨日刚送来的陇西粮秣账簿,墨迹尚带着些许松木墨的清苦。
nbsp殿外传来内侍沉稳的通传声:“魏国使者范雎,携国书求见——”
nbsp话音未落,殿门处已走进一道青色身影。范雎身着魏国大夫的章甫冠与织锦深衣,腰间佩着和田玉璧,步履稳健地穿过殿中白玉阶。他目光扫过两侧侍立的秦国臣子,最终在秦孝公面前止步,双手捧着丝帛国书,躬身行礼:“魏国使者范雎,叩见秦公。吾王闻秦地沃野千里,秦民勤勉务实,愿与秦国结通商之好,互通有无,共促两国百姓安乐。”
nbsp秦孝公抬手示意他起身,目光转向殿侧的群臣:“诸卿以为,魏国通商之请,当如何应对?”
nbsp率先出列的是上大夫甘龙,他花白的胡须垂在胸前,语气带着几分谨慎:“秦自厉公以来,与魏多有战事,边境时常动荡。今魏国主动提出通商,恐有诈。若开放边境,万一魏人借通商之名刺探军情,或趁机囤积物资,于秦国不利啊。”
nbsp话音刚落,左庶长卫鞅便上前一步,玄色官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飘动。他目光锐利,声音沉稳有力:“甘大夫所言,虽有道理,却未顾及长远。秦地多产粟米、皮革、铁器,而魏地盛产丝绸、盐、漆器,两国物产互补,通商可使秦民得魏之精巧器物,魏民得秦之充足粮秣,实乃互利之举。至于边境安危,只需制定严苛规则,便可防范风险,而非因噎废食。”
nbsp“卫鞅所言极是!”廷尉尸佼紧随其后,“去年陇西大熟,粟米堆积如山,却因无法运往东方而只能囤积;反观魏都大梁,丝绸价格高昂,寻常百姓难以承受。若开通通商,秦之粟米可换魏之丝绸,既解秦之粮储压力,又能让秦民穿得暖,何乐而不为?至于刺探军情之事,只需在边境设关卡,严查过往商队,便可杜绝隐患。”
nbsp群臣议论纷纷,有赞同者,亦有持疑者。秦孝公静静听着,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,目光落在殿外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上——那是他即位初年亲手栽种的,如今已枝繁叶茂。他想起这些年秦国推行变法,百姓虽渐趋富足,但边境闭塞,许多物产无法流通,民生仍有缺憾。魏国既是中原强国,此次主动示好,若能借此机会打开东方商路,对秦国的长远发展必有裨益。
nbsp待殿内议论声渐歇,秦孝公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诸卿之言,朕已尽知。通商之事,利在两国百姓,亦利于秦国变法之推进。朕以为,可应魏国之请,但需如卫鞅所言,制定明确规则,不可有半分疏漏。”
nbsp范雎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喜色,再次躬身行礼:“秦公英明!吾王若知秦公应允,必感秦之诚意。”
nbsp“诚意需以规则为基。”卫鞅上前一步,目光看向范雎,“通商可以,但需约定三事。其一,两国划定边境三城为通商口岸,分别为秦国的临晋、魏国的蒲坂与阳晋,商队仅可在此三城交易,不得擅自进入他国腹地;其二,制定统一税则,秦商入魏,缴纳货物价值的十分之一作为关税,魏商入秦亦然,严禁地方官吏私自加征赋税;其三,明确违禁之物,兵器、甲胄、战马、铜铁等战略物资严禁交易,若有商队走私,两国需联手查办,货物充公,人犯交由对方处置。”
nbsp范雎闻言,沉吟片刻。他此次前来,虽奉魏王之命求通商,但也需为魏国争取利益。卫鞅提出的三事,看似严苛,却也公平,尤其是关税与违禁品的规定,既避免了一方吃亏,也防范了风险。他抬头看向秦孝公,拱手道:“秦公,卫庶长所提三事,公允合理,范雎代吾王应允。只是还有一事,望秦公恩准——魏商入秦,若遇地方官吏刁难,可直接向秦国廷尉府申诉,秦廷需秉公处理,不得偏袒。”
nbsp“此事易耳。”秦孝公点头,“朕可下旨,令各通商口岸设‘通商御史,专司处理商队纠纷,若有官吏刁难商队,无论秦魏,皆以律法严惩。”
nbsp双方达成共识,殿内气氛顿时缓和许多。秦孝公命内侍取来笔墨竹简,由卫鞅与范雎共同草拟通商盟约。卫鞅提笔疾书,竹简上的篆字刚劲有力,每一条款都清晰明确;范雎在旁审视,偶尔提出修改意见,两人配合默契,不过半个时辰,盟约便已草拟完毕。
nbsp盟约共分六章,除了此前商定的通商口岸、关税、违禁品与申诉机制外,还补充了商队通行凭证、货物检验流程与两国定期会商制度。秦孝公接过竹简,仔细审阅后,在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号;范雎亦取出魏国的国印,盖在盟约之上。
nbsp当两枚朱红印记在竹简上重合时,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叹声。甘龙走上前,看着盟约,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:“卫庶长思虑周全,此盟约既保秦国利益,又显两国诚意,实乃良策。”
&nbs
第534集:魏使再访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