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6集:杂粮储备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,车上装着干粮和一些粟米,沿着驿道向北行去。
nbsp北境的路不好走,尤其是过横山的时候,山路崎岖,车轮时不时会陷进石子缝里。粮卒们推着车,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,浸湿了麻布短衫。走到午后,众人都饿了,张武便让大家停下来,每人拿了一块麦豆饼。
nbsp“这饼子真顶饿!”一个年轻粮卒咬了一大口,含糊地说。张武笑着点头:“往年咱们运粮,中午得生火煮粟米粥,耽误时辰不说,遇上雨天还煮不成。如今有了这干粮,掰一块就能吃,省了不少事。”
nbsp正说着,远处传来马蹄声。张武立刻警觉起来,让粮卒们握紧腰间的剑。待马蹄声近了,才看清是一队秦国骑兵,为首的校尉翻身下马,对着张武抱拳道:“可是运干粮的粮卒?俺们是雁门郡的守军,奉将军之命来接你们。”
nbsp张武松了口气,连忙点头。骑兵们帮着把干粮搬上战马,一行人很快抵达了雁门郡军营。军营里,士兵们正围着灶台等饭吃,见粮卒运来干粮,都凑了过来。
nbsp“这是什么?”一个士兵拿起一块麦豆饼,好奇地问。张武递给他一块:“尝尝,麦粉和豆粉做的,耐存得很。”士兵咬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好吃!比粟米糕有嚼头,还顶饿。”
nbsp将军赵佗走过来,拿起一串薯干,放进嘴里嚼了嚼:“这薯干也不错,往后行军打仗,带上这个,不用埋锅造饭,能省不少时间。”他当即下令,让军需官把干粮分发给各营,每卒每日发两块麦豆饼、两根薯干,作为行军时的口粮。
nbsp几日后,匈奴又来袭扰。赵佗率领士兵出战,这次士兵们都揣着干粮,不用像往常那样带着铁锅和粟米。两军在草原上对峙,秦国士兵借着干粮补充体力,士气高涨;匈奴骑兵则因携带的肉干不多,渐渐没了力气。最终,秦国士兵大胜,不仅击退了匈奴,还缴获了不少牛羊。
nbsp捷报传到咸阳,秦王大喜,当即下旨:“令各郡扩大杂粮种植,明年收购量再增三成;各地驿站、商旅客栈,皆可储备干粮,供往来商旅食用。”
nbsp消息传到雍城,王伯正在地里种冬麦。里正拿着官府发的麦种,挨家挨户分发:“这是县丞给的麦种,说是改良过的,耐旱得很,明年收了麦子,官府还按主粮价收。”
nbsp王伯接过麦种,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粒,心里乐开了花。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,还在为豆子卖不出去发愁;如今不仅豆子能卖上好价钱,麦子也成了官府重视的“宝”,往后的日子,怕是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。
nbsp转过年来,秦国各地的田野里,多了不少豆类和麦类的作物。到了秋收时节,县仓里的杂粮堆得像小山一样,竹囤和陶缸不够用,官府又新造了一批,还在粮仓外搭了遮阳棚,防止杂粮受潮。
nbsp李平忙着清点杂粮,忽然见仓外来了一群商旅,为首的商人穿着绸缎衣裳,对着李平拱手道:“在下是从邯郸来的,听说贵地有便于携带的干粮,特来采购,不知可否?”
nbsp李平笑着点头:“当然可以。这干粮有麦豆饼和薯干两种,麦豆饼一块能顶半顿饭,薯干甜糯,都能存放两个月。”商人让随从搬了几袋干粮,当场尝了尝,满意地说:“甚好!我等走商路,常遇荒山野岭,有了这干粮,再也不用怕路上没饭吃了。”
nbsp此后,越来越多的商旅来县仓采购干粮,甚至有南方的商人专程赶来,把干粮运往楚国和韩国。李平又让人在仓外开了个小铺子,专门售卖干粮,每日都有不少人来买,连村里的农户,也会买些存着,农忙时带到地里吃。
nbsp这年冬天,关中下了场大雪,道路被封,不少村落的粮道断了。县丞让人打开粮仓,把储存的杂粮和干粮运到各村,分给百姓。王伯家分到了一袋豆子和两串薯干,他把豆子煮成豆汤,薯干蒸软了给孙子吃,孙子捧着薯干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:“爷爷,这薯干真甜!”
nbsp王伯摸了摸孙子的头,看着窗外的雪景,心里暖烘烘的。他想起李平说过的话,这杂粮虽是不起眼的东西,却能在关键时候救急。如今秦国的粮仓里,既有粟米稻子,又有杂粮干粮,就算再遇上灾年,百姓也能有饭吃,有粮存。
nbsp春去秋来,几年过去,秦国的杂粮储备越来越多,干粮也成了士兵、粮卒和商旅不可或缺的食物。有一次,李斯随秦王去边境巡查,见士兵们背着干粮行军,商旅们带着干粮赶路,农户们的地里种着杂粮,不由得感叹:“当初提议收储杂粮,只想着补主粮之短,却没想到,这小小的杂粮,竟能惠及如此多人。”
nbsp秦王望着远方的田野,田野里的豆子和麦子随风摇曳,泛起金色的波浪。他轻声道:“民以食为天,无论是粟米还是杂粮,只要能让百姓有饭吃,让国家有粮存,便是好粮。”
nbsp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粮仓上,粮仓里的竹囤和陶缸整齐排列,装满了各色杂粮。风掠过粮仓,仿佛带着杂粮的清香,飘向远方——那香气里,藏着秦国百姓的安稳日子,藏着士兵们的士气,更藏着一个国家的底气。
喜欢。
第496集:杂粮储备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