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84集:仓廪实策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秦仓粟满:常平仓纪事

    nbsp咸阳城外的渭水河畔,新落成的常平仓如卧虎般盘踞在高台上,青灰色的瓦当在晨光里泛着冷光,夯土城墙经糯米汁与石灰混合加固,坚实地圈住了一排排木质粮囤。仓监赵启正踮脚查看粮囤顶部的防潮草席,指尖拂过竹篾编织的囤壁,耳边传来粮卒们搬运粟米的号子声——这是关中丰年的第三个月,常平仓正按高于市价一成的标准,收购农户手中的余粮。

    nbsp“赵监!郿县农户张老三带了二十石粟米,说要全卖给官府!”粮吏李二捧着账簿跑过来,粗布衣袖上还沾着谷壳。赵启直起身,顺着李二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粮场外的土路上,三辆牛车正缓缓驶来,车斗里装满鼓鼓囊囊的麻布粮袋,赶车的汉子皮肤黝黑,腰间别着把镰刀,正是张老三。

    nbsp“让他按流程来,先过秤,再验成色。”赵启叮嘱道,脚下的石板路因连日来的粮食运输,已被磨得光滑。他记得去年关中歉收,常平仓开仓放粮时,张老三还是排队领赈济粮的农户之一,如今丰年有余粮可卖,汉子脸上的愁容早换成了笑意。

    nbsp张老三的粟米被倒入竹制的量斛中,谷粒饱满,极少有瘪粒。过秤的粮卒高声报数:“二十石整,成色上佳!”李二按高于市价一成的标准计算,拿出三匹麻布和五百钱递给张老三。汉子接过财物,手指反复摩挲着麻布的纹理,嘴里不停念叨:“去年吃了官府的赈济粮,今年有粮卖还能多拿钱,这常平仓真是咱农户的靠山!”

    nbsp这样的场景,连日来在常平仓不断上演。为了方便偏远农户售粮,赵启还在周边乡镇设了临时收粮点,派粮卒定期将粮食运至主仓。他站在常平仓的了望台上,望着粮囤数量日渐增多,心中却不敢松懈——去年歉收时粮仓见底的窘迫,他至今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nbsp那时关中遭遇旱灾,麦田干裂,粟苗枯死,农户们纷纷拿着瓦罐到常平仓求粮。时任仓监的老郑因粮仓储备不足,只能限量放粮,每天天不亮就有农户排队,有人因没领到粮当场哭倒在地。赵启当时还是副监,跟着老郑四处奔走,向咸阳朝廷求援,又组织农户打井灌溉,才勉强熬过灾年。也正是那场灾荒,让朝廷下定决心扩建常平仓,设立专职仓监,建立“以丰补歉”的机制。

    nbsp“赵监,巴蜀那边传来消息,蜀郡常平仓已收购粮食五十万石,正通过栈道运往关中。”信使骑着快马赶来,递上一封竹简。赵启展开竹简,蜀郡仓监在信中说,巴蜀因水利灌溉便利,今年粮食丰收,除了满足本地储备,还能支援关中,预计下月中旬粮食可抵达咸阳。

    nbsp巴蜀的粮食支援让赵启松了口气。他知道,秦国疆域辽阔,各地气候不同,有时关中歉收,巴蜀却丰收,有时北境遭雪灾,南方却风调雨顺。常平仓的跨区域调配,正是应对这种差异的关键。他让人将蜀郡的消息抄录下来,张贴在常平仓的公示牌上,让前来售粮的农户知晓,国家的粮食储备充足,不必担心来年歉收。

    nbsp转眼到了冬季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关中,积雪压垮了不少农户的茅屋顶,也冻坏了冬小麦。赵启接到各县上报,说有农户开始担忧明年春荒,已有人私下囤积粮食。他立刻召集粮吏开会,决定提前启动“歉年应对预案”。

    nbsp按照预案,常平仓首先下调粮食售价,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向百姓售卖粟米、小麦。同时,赵启派粮卒深入各村,统计老弱孤贫户数,为他们发放免费赈济

第484集:仓廪实策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