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4集:仓廪实策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粮。在郿县的一个村落里,粮卒们背着粮袋,走进双目失明的王婆婆家中。王婆婆的儿子去年参军战死,家中只剩她一人,大雪封门后,她已断粮两日。当粮卒将粟米倒入她的瓦缸时,老人颤抖着抓住粮卒的手,泪水顺着皱纹滑落:“多谢官府,多谢赵监,我这把老骨头又能多活几日了。”
nbsp为了防止粮商囤积居奇,赵启还派人巡查咸阳及周边的粮铺,要求他们按常平仓的定价售卖粮食,若发现哄抬物价者,一律没收粮食并罚款。有个粮商心存侥幸,将粟米价格提高两成,被粮卒查获后,不仅粮食被没收,还被押着在集市上游街示众,其他粮商见状,再也不敢擅自涨价。
nbsp雪灾持续了半个月,常平仓的粮食供应始终稳定,关中百姓人心安定。赵启却没闲着,他每天都要去粮仓查看粮食存量,监督粮卒做好防冻措施,还亲自到各村了解灾情,协调官府发放救灾物资。有天夜里,他冒雪前往咸阳城汇报灾情,途中不慎滑倒在结冰的路上,膝盖被磕得青紫,却只是揉了揉,继续赶路。
nbsp“赵监,你这股拼劲,倒像极了当年的老郑。”咸阳廷尉看着赵启递上的灾情报告,赞许地说。赵启想起老郑,去年灾荒后,老郑因积劳成疾,病逝在任上,临终前还握着他的手,嘱咐他一定要管好常平仓,让百姓有粮吃。如今,他总算没辜负老郑的嘱托。
nbsp开春后,雪灾的影响逐渐消退,农户们开始春耕。赵启又组织常平仓的粮卒,向农户们发放优良谷种,这些谷种是去年从巴蜀引进的,耐旱高产,适合关中种植。在张老三的田里,赵启亲自示范如何播种,告诉他要合理灌溉,及时除草。张老三听得认真,时不时点头,说:“有官府给的好种子,又有常平仓兜底,今年肯定又是个好收成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这年夏天,关中果然迎来丰收,农户们再次将余粮卖给常平仓。赵启站在粮囤旁,看着谷粒从粮袋中倾泻而出,发出沙沙的声响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他知道,常平仓就像秦国的“粮袋子”,装满了粮食,也装满了百姓的希望。
nbsp从关中到巴蜀,从北境到南方,秦国的常平仓星罗棋布,它们在丰年时默默积蓄,在歉年时挺身而出,用“以丰补歉”的机制,守护着一方百姓的温饱。赵启时常会登上常平仓的了望台,望着远方的农田和村落,他相信,只要常平仓的粮囤始终充盈,秦国的根基就会永远稳固,百姓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安稳。
nbsp这天,咸阳朝廷传来旨意,要将赵启的管理经验推广到全国各郡的常平仓,并晋升他为掌管全国粮仓事务的官员。接到旨意时,赵启正在查看新收购的粮食,他捧着旨意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,更是对常平仓制度的肯定。
nbsp离开关中常平仓的那天,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,张老三带着自家种的粟米,非要塞给赵启。赵启推辞不过,收下了一小袋粟米,他说:“这粟米我会带在身边,时刻提醒自己,常平仓的根基在百姓,要永远为百姓谋福祉。”
nbsp马车缓缓驶离,赵启掀开帘子,回望常平仓的身影,它依旧像卧虎般盘踞在高台上,青灰色的瓦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他知道,新的使命正在前方等待着他,而他将带着这份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,继续前行,让秦国的常平仓,成为天下百姓心中最坚实的依靠。
喜欢。
第484集:仓廪实策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