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1集:养蚕新法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nbsp; nbsp日子一天天过去,新蚕室里的蚕宝宝长得飞快。普通蚕种要二十天才能吐丝,金珠种只需要十五天,而且吐的丝又粗又亮。李伯每天都守在蚕室里,看着蚕宝宝从黑蚂蚁变成白胖子,再到吐出金灿灿的丝,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。
nbsp可就在蚕宝宝快要结茧的时候,天突然下起了连阴雨。村里老王家的旧蚕室漏了雨,蚕宝宝开始拉肚子,没几天就死了一半。老王急得直跺脚,跑到李伯家求助。
nbsp李伯赶紧把老王带到新蚕室,“你看咱这蚕室,油纸挡雨,通风口又高,一点都没漏。”他让阿青拿了些干燥的桑叶给老王,“你把剩下的蚕移到我这儿来,先在旁边的空架上养着,等雨停了再搭新蚕室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老王感激涕零,连忙把自家的蚕搬到李伯的蚕室。陈博士听说后,也带着药粉赶来,教大家如何给蚕消毒。在众人的帮忙下,老王剩下的蚕总算保住了。
nbsp雨停后,村里的蚕农都加快了搭新蚕室的进度。陈博士又派人送来更多的金珠种,还教大家如何缫丝——把蚕茧放进热水里煮,待蚕丝散开后,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,再绕在纺车上。新蚕种结的茧,一个能缫出比普通茧多一倍的丝,而且丝的质量更好,县城里的绸缎庄都抢着要。
nbsp这年秋天,渭水村的蚕茧收成比往年翻了三倍。李伯家卖了蚕茧后,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债务,还买了两亩桑田;阿青家则用赚来的钱,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和书本;老王家也搭起了新蚕室,还娶了儿媳妇。村里的蚕农们都乐开了花,大家商量着,明年要把全村的旧蚕室都换成新的,再多种些桑树。
nbsp消息传到咸阳城,郡守特意派人来渭水村考察。看到整齐的新蚕室和雪白的蚕茧,郡守十分高兴,当即决定在全郡推广新的养蚕法子,还任命李伯为“蚕农教头”,让他去其他村子教大家搭新蚕室、养金珠种。
nbsp李伯不负众望,带着阿福和几个有经验的蚕农,走遍了郡里的各个村子。他们每到一个地方,就先搭一个示范蚕室,再教村民们如何养蚕、缫丝。遇到贫困的村子,李伯还会把自己家的蚕种分给他们,帮他们渡过难关。
nbsp没过两年,整个郡的养蚕业都兴旺起来。绸缎庄的数量越来越多,不仅在秦国境内销售丝绸,还通过商路卖到了楚国、赵国等国家。商人们带着丝绸走南闯北,又把各地的货物带回秦国,促进了贸易的发展。渭水村的村民们也跟着沾了光,村里开起了缫丝作坊,妇女们不用再只靠养蚕赚钱,还能在作坊里缫丝、织绸,收入比以前更高了。
nbsp这年冬天,李伯受邀去咸阳城参加郡守举办的表彰大会。会上,郡守亲自给李伯颁发了一块“蚕业能手”的牌匾,还赏赐了五十贯钱。李伯站在台上,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,激动地说:“咱老百姓能有今天的好日子,全靠陈博士的新法子,靠官府的支持。我希望明年有更多的村子能用上新法子,让咱秦国的丝绸,卖到天下的每个角落!”
nbsp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陈博士坐在台下,看着李伯,欣慰地笑了。他想起自己当初从蜀地来秦国时,只是想把家乡的养蚕技术传出去,没想到能在秦国生根发芽,还带动了这么多百姓致富。
nbsp散会后,李伯拿着牌匾和赏赐,高高兴兴地回了渭水村。村口早已挤满了村民,大家放着鞭炮,敲着锣鼓,迎接他回来。阿青抱着儿子,笑着对李伯说:“李伯,您现在可是咱秦国的名人了!明年春天,我想跟着您去其他村子教书,让更多的人学会新的养蚕法子。”
nbsp李伯点点头,把牌匾举起来,对大家说:“这牌匾不是我一个人的,是咱全村人的!明年咱还要多种桑、多养蚕,让渭水村成为全秦国最好的养蚕村!”
nbsp夜色渐浓,渭水村的蚕室里还亮着灯。阿福和几个年轻人正在给蚕室加固木架,准备迎接明年的春蚕;阿青则在灯下缝补桑叶袋,嘴里哼着村里新传的歌谣:“秦桑绿,蚕儿肥,新室暖,丝满筐。百姓富,国家强,丝绸香飘万里长……”
nbsp月光洒在新蚕室的油纸上,泛起一层柔和的光。远处的渭水静静流淌,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小村庄因养蚕新法而发生的巨变。而在秦国的大地上,越来越多的蚕室正在搭建,越来越多的蚕农正在收获,一根根雪白的蚕丝,正编织着秦国繁荣富强的未来。
喜欢。
第461集:养蚕新法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