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6集:民间舞蹈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nbsp; nbsp从那天起,阿姜就开始忙着收集各地舞蹈的模样。她跟着巴郡的舞队学踏鼓舞的脚步,把汉子们顿足的力度织进锦缎的纹路里;她去楚地商人的店铺里,看他们带来的菱花图案,把女子们转身的弧度绣在绢帕上;她还请吕翁画了临淄长袖舞的样子,用金线绣出长袖翻飞的轨迹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转眼到了夏至,咸阳城要举办“大酺”,全城百姓都要聚在渭水岸边庆祝。官府贴出告示,邀请各地的百姓献上拿手的节目。阿姜看到告示后,立刻去找了邻里的姑娘们。

    nbsp“咱们今年不跳踏歌了,好不好?”阿姜对姑娘们说,“我想把各地的舞蹈编在一起,让大家看看不一样的舞。”

    nbsp姑娘们有些犹豫,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说:“可咱们只会跳踏歌,别的舞不会跳啊。”

    nbsp“我教你们!”阿姜说着,从怀里掏出了几张画纸,上面画着她这段时间收集的舞蹈动作,“巴郡的踏鼓舞要顿足,楚地的采菱舞要转裙摆,赵国的桑林舞要抬手指,咱们把这些动作编进踏歌里,肯定好看。”

    nbsp接下来的日子,姑娘们每天都在麦场上排练。阿姜把巴郡的鼓、楚地的笛都找了来,还请老匠人教她们赵国桑林舞的手势。一开始,姑娘们总跳错,要么把踏鼓舞的步子跳得太轻,要么把采菱舞的转身转得太急。可练着练着,竟也找到了节奏——鼓声响起时,她们就顿足、挥臂,像巴郡的汉子们那样有力;笛声响起时,她们就转裙摆、提手指,像楚地的女子那样柔美;歌声响起时,她们就手拉手站成圈,像关中的踏歌那样热闹。

    nbsp大酺那天,渭水岸边挤满了人。官府搭起了高台,各地的节目轮番上演,有临淄的乐师奏乐,有燕国的艺人耍杂技,还有韩国的匠人表演陶艺。轮到阿姜她们时,姑娘们都有些紧张,阿姜深吸一口气,走到队伍前面,向台下行了个礼。

    nbsp鼓声先响了起来,姑娘们同时屈膝顿足,脚下的麻鞋踏在木板上,发出整齐的声响。台下的百姓立刻安静下来,眼睛紧紧盯着台上。接着,笛声加入进来,姑娘们提起裙摆,开始转身,青、红、白三色的裙摆在空中交织,像极了阿姜织锦里的图案。

    nbsp舞到一半时,阿姜突然举起手,姑娘们立刻变换队形,分成了三排——前排的姑娘模仿赵国桑林舞的动作,手指轻柔地伸展;中间的姑娘跳着楚地的采菱舞,红绸带在腰间飘动;后排的姑娘则继续跳着巴郡的踏鼓舞,藤杖在空中划出弧线。三种舞蹈在台上交织,却丝毫不乱,鼓声、笛声、歌声混在一起,引得台下的百姓纷纷拍手叫好。

    nbsp“这是巴郡的舞!”

    nbsp“还有楚地的采菱舞!”

    nbsp“我好像看到了赵国的桑林舞!”

    nbsp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响,阿姜看着台下的人群,忽然看见吕翁和老匠人也在其中,他们正举着手臂,跟着节奏拍手。她心里一暖,转身时裙摆扫过脚踝,忽然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话:“秦国就像一张大锦缎,各国的文化就像不同颜色的丝线,只有把它们织在一起,才能做出最漂亮的锦缎。”

    nbsp舞蹈结束时,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官府的官员还特意走上台,对阿姜她们说:“你们这舞,把秦国的热闹都跳出来了!”

    nbsp那天晚上,阿姜和姑娘们坐在渭水岸边,看着天上的月亮,手里拿着百姓们送的瓜果。远处传来了各地的歌声,有巴郡的号子,有楚地的小调,还有关中的踏歌,它们混在一起,比任何乐曲都动听。

    nbsp“以后每年大酺,咱们都跳这个舞好不好?”一个姑娘说。

    nbsp“好啊!”阿姜笑着点头,“还要把更多地方的舞蹈编进去,让所有人都知道,咱们秦国的舞蹈,又多又好看。”

    nbsp月光洒在她们身上,渭水缓缓流淌,带着各地的歌声、舞声,流向更远的地方。阿姜知道,这些舞蹈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,把秦国的百姓紧紧连在一起,不管来自哪里,不管说着什么话,只要音乐响起,舞步跳起,大家就都是一家人。

    nbsp后来,阿姜真的把这些舞蹈织进了锦缎里。她织的“秦舞百川锦”在咸阳城里出了名,商人把锦缎卖到了各国,有人看到锦缎上的图案,就问这是什么舞,阿姜就会笑着说:“这是我们秦国的舞,有巴郡的烈,有楚地的柔,有赵国的巧,还有关中的暖。”

    nbsp再后来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跳这种混合了各地特色的舞蹈,每逢节庆,咸阳的街头巷尾就会响起熟悉的鼓声、笛声,百姓们自发地拉起手,踩着节奏起舞,红色的绸带、青色的裙摆、素白的衣裳在人群中流动,像一幅活起来的锦缎,映着秦国的天空,格外热闹、格外好看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56集:民间舞蹈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