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0集:盟约巩固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推着满载货物的牛车穿梭其中,脸上满是笑意。魏国商人张老三此前因边境关卡多,一趟生意要走半个月,如今走互市驿,三天便能从魏都大梁抵达秦都咸阳。他看着驿站内悬挂的盟约条文,对身旁的秦商李二笑道:“以前过函谷关,官吏总要刁难,如今有盟约在,再也不用怕了。”
nbsp李二笑着点头,递给他一壶秦酒:“可不是嘛!我上个月拉了一车粮食去魏国,关税只收了什一,比以前少了一半。这盟约,真是救了我们这些商人。”
nbsp边境的太平不仅惠及商人,更让百姓得以安心耕作。在秦国的陇西郡,此前因与赵国边境时有摩擦,百姓们不敢在边境五十里内种地。如今按照盟约,秦赵两国的戍边军队共同巡逻,盗匪也被围剿殆尽,百姓们纷纷回到边境开垦荒地。郡太守向秦王上书,称陇西郡三个月内新增农田万亩,预计明年粮食产量可增加三成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文化交流也在悄然推进。韩国学子韩非来到秦国太学,起初他对秦法心存疑虑,认为其过于严苛。但在太学中,他与秦国学子争论律法得失,又亲眼见到秦法如何让秦国吏治清明、百姓安居乐业,渐渐改变了看法。他在给韩国国君的信中写道:“秦法非无情,乃以‘公代‘私,使官吏不敢贪,百姓不敢乱,此乃强国之道。韩若想富强,当借鉴秦法之精华,而非一味排斥。”
nbsp楚国则派来了百名工匠,跟随秦国工匠学习都江堰技术。楚国工匠在蜀地学习了半年,回到楚国后,便着手修建荆江水利工程。工程完工后,楚国的江南之地再也没有因水患颗粒无收,百姓们为纪念这一工程,在江边立起了“秦楚工匠纪念碑”,碑上刻着参与工程的秦楚工匠的名字。
nbsp然而,盟约的巩固并非一帆风顺。盟约签订半年后,赵国的代郡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——赵国的一名戍边士兵因追逐猎物,不小心越过了秦赵边界,被秦国戍边军队扣押。赵国代郡太守得知后,当即派兵前往边境,要求秦国释放士兵,否则便要动武。
nbsp消息传到咸阳,秦王召集大臣商议。吕不韦认为,此事虽小,但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两国大规模冲突,破坏盟约。他建议按照盟约中的“边境议事会”条款,派使臣与赵国协商解决。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,派御史大夫冯去疾前往赵国代郡,与赵国使臣共同处理此事。
nbsp冯去疾抵达代郡后,先是向赵国使臣出示了盟约竹简,明确指出“戍边军队不得越界,若有越界,需由议事会协商处理,不得动武”。随后,他又提议释放赵国士兵,但要求赵国对士兵进行惩戒,以儆效尤。赵国使臣见秦国态度诚恳,又有盟约为依据,便同意了这一解决方案。最终,赵国士兵被释放,赵国代郡太守也向秦国道歉,一场即将爆发的冲突就此化解。
nbsp此事过后,各国更加重视盟约的效力。魏国丞相魏昂在给秦王的信中写道:“此前魏秦两国多有猜忌,如今因盟约,小事可协商,大事可共议,此乃太平之基。魏国愿与秦国共同维护盟约,让各国百姓永享太平。”
nbsp盟约签订一年后,渭水河畔再次热闹起来。这一次,不是为了会盟,而是为了举办“列国通商大会”。秦、魏、韩、赵、楚五国的商人齐聚咸阳,带来了各国的特产——秦国的粮食与铁器、魏国的丝绸与陶器、韩国的弓弩与布匹、赵国的战马与皮毛、楚国的木材与漆器。咸阳城内的街道上,摆满了各国的货物,百姓们穿梭其中,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商品,欢声笑语不绝于耳。
nbsp秦王政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,看着下方热闹的景象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转头对吕不韦道:“昔日先祖孝公任用商鞅变法,使秦国富强;今日寡人与各国签订盟约,使秦国外部太平。内外皆安,秦国方能东出,统一天下。”
nbsp吕不韦躬身行礼:“君上英明。盟约不仅稳定了秦国的外部环境,更让各国与秦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假以时日,各国必会认同秦国的治世之道,到那时,统一天下便指日可待。”
nbsp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咸阳城的街道上,也洒在各国商人与百姓的脸上。渭水缓缓流淌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太平与繁荣。盟约的竹简被珍藏在秦国的宗庙中,成为了秦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见证,也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喜欢。
第450集:盟约巩固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