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5集:书法新风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品。程邈刚将隶书《仓颉篇》挂起,便引来一片议论。“这字太过直白,少了篆书的韵味。”一位老者摇着头说。程邈上前拱手:“先生,隶书虽简,却藏着秦人的风骨。您看这横画如渭水坦荡,竖画似秦岭挺拔,虽无圆转之姿,却有雄浑之气。”
nbsp老者仔细端详,果然见那横画舒展,竖画刚劲,“秦”字的撇捺如利剑出鞘,“国”字的方框似城墙稳固,竟隐隐透出秦国一统天下的气势。此时,一位商人模样的人走上前,指着隶书作品说:“这字好认!我常年往来于各国,各地文书字体不一,常有误读。若用此字,即便不识字的伙计,也能认出大半。”
nbsp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隶书。官府的文书、驿站的驿报、商贩的账簿,都换成了隶书书写。博士淳于越的弟子们也悄悄改变了态度——他们发现用隶书抄写典籍,效率大幅提高,原本需要十日完成的《尚书》抄录,如今五日便可完工。淳于越见弟子们都在写隶书,虽仍觉得篆书更为雅致,却也不得不承认:“隶书虽俗,却有实用之功。”
nbsp次年春日,始皇下令在咸阳宫前立“隶书范本碑”,由程邈书写《泰山刻石》的节选。程邈站在石碑前,手持刻刀,将隶书的笔画刻入青石。阳光洒在石碑上,“六合之内,皇帝之土”八个大字刚劲有力,横画的雁尾如展翅欲飞的大雁,竖画的顿挫似扎根深土的松柏。百姓们围在碑前,有的临摹笔画,有的讨论写法,连孩童都学着用树枝在地上画隶书的“一、二、三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墨香阁的老板趁机推出了“隶书字帖”,用竹简和帛书两种材质制作,很快便销售一空。不少文人还将自己的诗作用隶书写在帛书上,悬挂于家中,或赠予友人。有位诗人在帛书上写隶书《秦风·无衣》,笔锋刚健,墨色浓淡相宜,“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”八字如金戈铁马,引得观者热血沸腾。
nbsp程邈并未止步于此,他又尝试在不同材质上书写隶书。在竹简上,他用较粗的毛笔,让字体更显厚重;在帛书上,他换用细毫,使笔画更显飘逸;在石碑上,他调整刻刀的角度,让字体兼具力度与美感。他还收了几位弟子,将隶书的笔法传授给他们,其中一位弟子还在隶书的基础上,演变出更简洁的“章草”,适合快速记录。
nbsp这年秋天,李斯出使燕国,携带的国书用隶书写就。燕国君臣见国书上的字体简洁美观,既能体现秦国的威严,又便于阅读,纷纷赞叹不已。燕国的文人还特意派人前往咸阳,学习隶书的写法。不久后,赵国、楚国等国也开始使用隶书,隶书逐渐成为各国交流的通用字体。
nbsp程邈站在渭水之畔,看着往来船只上悬挂的隶书文书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想起当初在狱中琢磨隶书时,只是为了节省抄录时间,如今却没想到,这小小的字体竟成了秦国文化传播的桥梁。夕阳西下,渭水泛着金光,程邈取出毛笔,在帛书上写下“书同文,字同心”六个隶书大字,墨色在帛书上晕开,如同一颗颗种子,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。
nbsp咸阳城的夜晚,家家户户的灯火下,有人在竹简上抄录隶书典籍,有人在帛书上书写隶书诗句,有人在石碑上镌刻隶书铭文。隶书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,而是成了秦国人抒发情怀、传递思想的载体。它见证了秦国的繁荣,也承载了华夏文化的传承,如同一缕墨香,在历史的长河中,久久不散。
喜欢。
第445集:书法新风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