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6集:畜牧兴旺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秦牧歌:渭水畔的畜旺年丰
nbsp时值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孟春,渭水上游的汧县牧场还裹着一层薄霜。晨雾像轻纱般笼在草场上,远处的渭水泛着冷冽的光,近处的马厩檐角挂着未化的冰棱。牧正赵宕踩着没过脚踝的晨露走进马厩时,十七岁的儿子赵稷正蹲在母马“踏雪”身旁,双手捧着陶碗,小心翼翼地把温热的粟米糊递到刚降生的小马驹嘴边。
nbsp小马驹浑身覆着浅棕色的胎毛,四条细腿还站不稳,脑袋一点一点地蹭着陶碗边缘,偶尔舔到一口米糊,便会发出细碎的“啾啾”声。“动作轻些,别惊着它。”赵宕放下手里的竹编料筐,筐里装着刚磨好的豆饼,他弯腰摸了摸“踏雪”的脖颈——这匹母马是三年前官府从北地郡调来的良种,性子温顺,去年冬天怀了驹,他特意让妻子王氏每天熬粟米糊补养。此刻“踏雪”正用头蹭着赵稷的胳膊,眼里满是温顺。
nbsp看着小马驹颤巍巍地抬起前腿,试图站稳身子,赵宕眼底漾开笑意。这处牧场是三年前官府新辟的,占地百亩,四周用夯土矮墙围起,分内厩、外牧、草料棚三个区域。原先他只跟着父亲在渭水边散养十几头羊,遇着灾年就得四处找草吃,如今牧场里光战马就有两百多匹,牛羊更是数以千计,连猪圈都分了三排,养着从蜀地引进的黑猪——那猪个头大、长得快,去年出栏的几头,肉嫩得连咸阳来的商人都赞不绝口。
nbsp正说着,牧场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,打破了晨雾的宁静。赵宕抬头望去,只见县尉李信穿着青色官袍,腰佩铜剑,带着两名吏员,牵着三匹驮马走了过来。马背上捆着鼓鼓囊囊的麻布包,随着马蹄的颠簸轻轻晃动。“赵牧正,官府新印的《畜牧要术》到了,还有给疫病防治点配的草药。”李信翻身下马,动作利落,他解开麻布包,露出一摞用麻绳捆好的竹简,还有几个贴着红签的陶制药罐,“这竹简是农官们根据各地牧场经验编的,里面写了配饲料、辨疫病的法子,你可得让牧民们都学学。”
nbsp赵宕赶紧迎上去,双手接过竹简,指尖触到竹简上温润的木纹,心里一阵热乎。去年夏末,牧场里十几头羊突然得了“烂蹄病”,蹄子红肿流脓,没几天就死了大半。他急得满嘴燎泡,四处找人打听治羊的法子,可附近的牧民都没见过这种病。后来还是县尉李信派人去咸阳请了兽医郭翁,郭翁带着草药赶来,用黄芩、黄柏熬汤给羊灌服,又教他们给羊圈铺干草、定期用石灰消毒,才止住了疫病。如今县里的疫病防治点就设在牧场旁的小屋里,郭翁每月都来巡查,还把常见的牲畜病症画在木板上,挂在防治点门口,教牧民们辨认。
nbsp“今年的饲料储备得怎么样?”李信跟着赵宕走进草料棚,棚顶用茅草和木板搭建,能遮风挡雨。棚里堆着齐檐高的干草和粟糠,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。李信伸手抓起一把干草,仔细看了看,满意地点点头:“去年秋收后,农官教的‘青贮法,你们用得还顺手?”
nbsp“顺手!太顺手了!”赵宕指着棚角的几个大陶瓮,语气里满是感激,“按大人说的,我们把晒干的苜蓿和粟秆切碎,混合着豆饼装进瓮里,再封上泥,如今打开闻着还带着甜味,冬天给牛羊当补料正好。还有这甜菜叶,也是按农官教的法子腌的,去年冬天雪大,牛羊吃了这个,毛亮得很,也没掉膘。”他想起三年前,每到冬天就犯愁饲料,只能把牛羊赶到渭水边啃枯草,不少牛羊都熬不过去,如今草料棚里的饲料足够用到明年开春,心里踏实得很。
nbsp说话间,远处传来一阵牛羊的叫声,像细碎的铃铛声,顺着晨雾飘过来。赵宕的妻子王氏穿着粗布短褂,头上裹着布巾,领着几个牧民,正把牛羊往新划分的牧草地上赶。王氏的力气不比男人小,手里拿着一根长鞭,却不轻易抽打牲畜,只是偶尔挥一下,引导牛羊的方向。“李大人来了!”她看到李信,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走过来打招呼,“官府划的这‘轮牧地是真管用!去年这块地只放一遍羊就荒了,今年分了三块,轮着放,你看这草长得,比往年还密!”
nbsp李信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牧草地被木栅栏分成了三部分,像三块碧绿的毯子铺在渭水岸边。第一块刚放过牧,草芽正从土里冒出来,嫩得能掐出水;第二块长满了半人高的青草,几只小羊正低头啃食,尾巴摇得欢快;第三块种着苜蓿,绿油油的一片,风一吹就泛起波浪。“再过两个月,北边的燕麦就能收了,到时候县里会派车送过来,给牧场添些新料。”李信顿了顿,又说,“今年朝廷还拨了钱,要在牧场旁修个沤肥池,你们养的牛羊粪便,刚好能沤成肥料给县里的农田用——既清了牧场的污,又肥了农户的地,一举两得。”
nbsp赵宕眼睛一亮,手里的竹简都差点掉在地上。往年牛羊粪便都堆在牧场角落,夏天太阳一晒,臭得能熏跑人,雨天还会流得满地都是,脏得很。如今能变成肥料,既干净又能帮到农户,真是两全其美。他想起去年秋天,邻村的老农张丈种小麦时,用了牧场的羊粪,收成真比往年多了三成。今年开春,好多农户都来跟他要粪肥,他还愁不够分呢,这下有了沤肥池,再也不用愁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没过几日,沤肥池就动工了。县里派来三个工匠,都是修过水利的老手。他们带着牧民们在牧场东南角挖池,先挖了一个丈深的方坑,再用黏土把坑底和四壁抹平,防止漏水。工匠们还教牧民们按“一层粪便、一层干草、一层土”的法子沤肥,说这样沤出来的肥才够劲。赵稷学得最认真,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工匠转,手里
第446集:畜牧兴旺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