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19集:文学兴盛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秦韵华章

    nbsp咸阳城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慷慨,金辉漫过巍峨的宫墙,淌过喧闹的市集,最终落在城西那片青瓦连绵的坊巷里。这里是咸阳文人聚集的“文渊坊”,此刻已有三三两两的身影穿梭在巷弄间,衣袂带起的风里,混着墨香与书卷气。

    nbsp李斯踏着朝露刚从相府过来,青布袍角还沾着些许晨雾的湿意。他停在坊口那棵老槐树下,望着墙面上新贴的诗赋,眉头不自觉地舒展。不过半年光景,这面原本斑驳的灰墙竟成了咸阳最热闹的去处——贩夫走卒路过会驻足,孩童放学要缠着识字的先生念上两句,就连西域来的胡商,也会请通译译出上面的句子,再用生硬的秦语反复念叨。

    nbsp“李相您瞧,这篇《渭水谣》是昨夜才贴的,今早已有数十人抄录了。”身旁的年轻郎官指着墙上一篇字迹洒脱的诗赋,语气里满是赞叹。

    nbsp李斯凑近细看,墨迹尚未全干,笔锋间却透着一股磅礴之气。“渭水汤汤,贯我秦疆。舟楫往来,禾黍盈仓……”他轻声念着,指尖不自觉地在粗糙的墙面上摩挲。二十年前初入秦地时,他何曾想过,这片以法家严苛闻名的土地,会有这般文风鼎盛的一日。

    nbsp彼时秦国刚历商鞅变法,举国上下皆以耕战为要,刀兵入库便是最大的奢望,谁会去琢磨风花雪月的字句?可如今不同了。函谷关外,六国使者往来如梭;咸阳城内,西域的葡萄与蜀地的锦缎在同一市集叫卖;就连渭水之上,也常有载着齐鲁儒生的船只停靠。这翻天覆地的变化,像一壶陈年的老酒,在文人墨客的心头越酿越烈,终是化作了笔下流淌的文字。

    nbsp穿过熙攘的人群,李斯走进文渊坊深处的“聚贤堂”。刚推开雕花木门,一阵爽朗的笑声便扑面而来。堂内早已坐满了人,上首的荀子正捻着胡须,听着弟子韩非与李斯的同门师弟姚贾争论。案几上散落着竹简与笔墨,几盏清茶冒着热气,混着窗外飘来的桂花香,生出几分岁月静好的意味。

    nbsp“李相来得正好!”荀子抬眼笑道,“方才正论及你那篇《谏逐客书》,韩非要辩,说此文虽救了六国客卿,却少了几分秦人骨血里的刚硬。”

    nbsp李斯解下腰间玉佩放在案上,接过侍女递来的茶盏:“非兄此言差矣。文章如舟楫,能载道即可,何分秦人与客卿?就像这渭水,汇了泾河的浊浪,纳了灞河的清波,才成其浩浩荡荡。”

    nbsp韩非挑眉,刚要反驳,却被堂外传来的喧哗声打断。只见一个身着粗布短打的青年捧着竹简冲进堂内,额上还带着汗:“先生们!城南的百姓编了新歌,唱的是李相修的郑国渠呢!”

    nbsp青年说着便放声唱起来,曲调是秦地特有的苍凉,词却质朴得动人:“渠水弯弯到我家,春种秋割不用愁。多谢李相施良策,岁岁平安乐无忧。”

    nbsp堂内众人都笑起来。李斯望着青年眼里的光亮,忽然想起十年前初见郑国时的情景。那韩国水工被揭穿疲秦之计,跪在秦王面前瑟瑟发抖,是他力排众议,说“秦欲富国强兵,当用其长,不

第419集:文学兴盛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