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9集:文学兴盛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问其短”。如今渠水奔流,沃野千里,竟连田间老农都能用歌声来赞颂,这何尝不是文字的另一种模样?
nbsp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聚贤堂,众人散去后,李斯独自留在堂内整理竹简。案上放着几卷新送来的文稿,有临淄学子写的《秦都赋》,字里行间尽是对咸阳繁华的惊叹;有楚国大夫作的《过江吟》,诉着离乡之愁却也赞着秦地风光;还有本地小儿写的《打枣歌》,稚嫩的笔触里满是童趣。
nbsp他拿起一卷最破旧的竹简,那是前几日从一个说书人口中记下的故事。讲的是一个叫黑夫的士兵,从长平战场归来,带着断了的左臂,却用剩下的右手在竹简上刻下战场的日夜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“饿”“冷”“想回家”这样直白的字眼,可读到“看到城头的秦字旗,就觉得能活下去”时,李斯的眼眶竟有些发热。
nbsp暮色渐浓时,李斯提着灯笼走出文渊坊。坊外的墙前仍有不少人,一个白发老者正给孙儿念着墙上的诗,孩童奶声奶气地跟着重复。不远处的酒肆里传来弹唱声,是西域的胡姬在用秦腔唱着《诗经》里的句子,竟也别有韵味。
nbsp他沿着渭水河畔慢慢走着,水面倒映着岸边的万家灯火,像撒了一河的星辰。二十年前,他写下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”时,想的是如何让秦国吸纳天下人才。如今才明白,文字的力量远比他想象的更深远——它能让戍边的将士想起家乡的明月,能让异乡的游子找到归处,能让不同土地上的人,在同一句诗里感受到同样的欢喜与忧愁。
nbsp回到相府时,门客正捧着一封来自邯郸的信函。拆开一看,竟是赵国平原君的亲笔,说秦地的《农事歌谣》已在赵地传开,农夫们照着歌谣里的法子耕种,收成竟多了三成。信末还附了一首诗,是平原君仿秦地风格所作:“秦赵本相睦,何需动刀兵?愿借笔墨力,共写太平声。”
nbsp李斯将信函放在烛火旁,看着跳动的火苗映在字迹上,忽然生出一个念头。他铺开竹简,提笔蘸墨,写下“秦文新志”四个大字。他想收集天下的文字,编一部囊括诗歌、散文、故事的典籍,让秦地的风,能顺着这些字句,吹到更远的地方去。
nbsp窗外的月光落在竹简上,墨字在月色里渐渐干透。远处的更夫敲了三响,咸阳城渐渐沉入梦乡,只有文渊坊的灯还亮着,像一颗不肯安眠的星辰,在历史的长夜中,闪烁着属于文字的光芒。
nbsp数年后,当这部《秦文新志》传到江南,一个叫屈原的楚国大夫捧着竹简,在汨罗江畔长叹:“秦虽以武统天下,却以文润四方,难怪能成其大业。”而此时的咸阳城,文渊坊的墙面早已换了新的诗赋,孩子们仍在巷口念着新的歌谣,渭水河畔的芦苇荡里,还有渔翁在唱着去年的《渠水谣》,歌声顺着流水,一路向东,流向那些尚未被文字照亮的角落。
nbsp文字的力量,从来都不是攻城略地的刀枪,而是润物无声的春雨。它让秦国的繁荣不仅仅是仓廪里的粮食、兵器库里的戈矛,更是百姓心头的安宁,是跨越山河的共鸣,是即便千百年后,仍能从泛黄的竹简上读到的,属于一个时代的心跳。
喜欢。
第419集:文学兴盛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