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集:药铺里的新抓药盘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开口,陈砚秋已经走了过来,捧着铜盘:“李医生放心,我这只铜盘,用了三十年,每年都跟省药材公司的标准砝码对,差不了分毫。您要是不信,我现在就给您称一味药,您自己核对。”
nbsp李医生斜着眼看那铜盘,又看了看陈砚秋:“老伙计,现在都用塑料盘了,轻便又卫生,你这铜盘又沉又旧,别是称不准吧?”
nbsp陈砚秋没急着辩解,从药柜里取出一味叫“石斛”的药材,放进铜盘。他先把铜盘放在标准砝码旁,让李医生看重量:“您看,我这铜盘的重量是三两二钱,跟标准砝码一模一样。”接着他拿起戥子,将石斛放在铜盘里,慢慢调整砝码,直到戥子平衡。“这石斛要称二钱三分,您看,戥子的指针正好指在二钱三分的刻度上。”
nbsp李医生拿出自己带的电子秤,把铜盘里的石斛倒进去,电子秤显示的数字正好是二钱三分。他又摸了摸陈砚秋手里的铜盘,问:“这铜盘用了这么多年,边缘都变形了,怎么还能称得这么准?”
nbsp陈砚秋笑了笑,眼神软了下来:“这铜盘跟着我三十年,每一道划痕,每一处变形,我都记在心里。称药时,我不仅看戥子的刻度,还靠手感。比如称当归,我一摸就知道够不够三钱,这是塑料盘给不了的。我抓药这么多年,从来没让病人吃亏,就是因为心里记着这份责任。”
nbsp李医生愣了愣,随即点了点头:“好,就冲你这只铜盘,这药我在你这儿抓了。我从医这么多年,最信的就是对病人负责的人,你这铜盘装的不是药,是责任啊。”
nbsp那天陈砚秋忙到天黑,才把李医生要的药称好、包好,装在纸包里。下工时,周德海叫住了他,指着柜台里的塑料盘说:“砚秋,今天李医生特意跟我说,以后他的病人要抓药,都推荐来德仁堂找你。你这只铜盘,比新盘子管用。”
nbsp陈砚秋笑了笑,捧着铜盘走到窗边,看着窗外的夕阳:“不是铜盘管用,是心里的责任管用。我拿着这只铜盘,就想起老掌柜说的话,想起病人期待的眼神,怎么敢马虎?”
nbsp入秋的时候,镇上爆发了流感,德仁堂的生意一下子忙了起来。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来抓药,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。陈砚秋依旧用那只铜盘,抓药时动作还是那么稳,眼神还是那么专注。小林也学着他的样子,用塑料盘称药时,会反复核对剂量,还跟陈砚秋请教怎么靠手感判断药的重量。
nbsp有天傍晚,快关门的时候,镇东的张大爷突然来了,说要抓一副退烧的药。张大爷年纪大了,走路都不稳,手里攥着个布包,里面是皱巴巴的药方。“陈师傅,我知道现在晚了,可我实在难受,别的药铺都关门了,我就信你。”张大爷的声音带着颤音,脸色苍白。
nbsp陈砚秋赶紧把张大爷扶到椅子上,拿起药方看了看,然后捧着铜盘走到药柜前。他要抓的是麻黄、桂枝、杏仁,都是退烧的常用药,可剂量要求很严,麻黄多了会让人心慌。他先舀出一勺麻黄,放进铜盘,用戥子称了称,发现多了半分,就小心翼翼地从铜盘里挑出一点,再称,直到剂量正好。
nbsp“张大爷,您别急,药马上就好。”陈砚秋一边称药,一边安慰张大爷,“这药熬的时候要注意,麻黄要先煮五分钟,再放别的药,这样效果好,还不容易心慌。”
nbsp张大爷看着他,眼里含着泪:“陈师傅,你真是个好人。上次我生病,也是你给我抓的药,剂量准,效果好。现在这么多药铺,我就信你这只铜盘。”
nbsp陈砚秋把药包好,递给张大爷:“您快回去熬药,喝完好好休息,明天就会好的。要是还有不舒服,随时来我这儿。”
nbsp张大爷走后,店里彻底安静了。陈砚秋坐在椅子上,捧着铜盘,用细布轻轻擦拭。他想起老掌柜临终前的样子,老掌柜拉着他的手,说:“砚秋,这铜盘你要好好传下去,德仁堂的招牌,靠的就是‘准和‘责,不能丢啊。”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,这辈子都要守着这只铜盘,守着德仁堂的招牌,不辜负老掌柜的期望。
nbsp冬天的时候,周德海把陈砚秋叫到办公室,递给他一个新的铜盘:“砚秋,这是我特意从省城订的,跟你那只旧铜盘一样重,边缘没变形,你以后就用这个吧。”
nbsp陈砚秋看着新铜盘,又看了看手里的旧铜盘,摇了摇头:“周掌柜,谢谢你的好意,可我还是习惯用这只旧的。这旧铜盘跟着我三十年,有感情了,用它称药,我心里踏实。”
nbsp周德海笑了:“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。那好吧,你就用旧的,不过你得教小林他们,怎么用铜盘称药,怎么守住‘准和‘责,把德仁堂的规矩传下去。”
nbsp陈砚秋点点头,捧着旧铜盘走出办公室。阳光透过窗户,照在铜盘上,反射出温暖的光。他走到柜台前,将铜盘放在戥子旁,像往常一样,准备迎接新的客人。
nbsp他知道,这只旧铜盘,不仅装着药,还装着责任,装着病人的信任。只要他还在德仁堂一天,这只铜盘就会一直陪着他,称准每一味药,守住每一份责任,不马虎,不辜负。而德仁堂的招牌,也会因为这只铜盘,因为这份责任,一直立在镇上,立在病人的心里。
喜欢。
第376集:药铺里的新抓药盘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