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民富商苏半城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43集:布庄里的新尺子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寸尺之间

    nbsp民国十七年的春末,苏州城里的“万顺布庄”飘出了新染的靛蓝布气,混着后院老井的潮气,在石板街上漫了半条巷。十六岁的阿顺蹲在柜台后,手指摩挲着洋行送来的铁皮尺子,那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“英寸”,比布庄传了三代的老竹尺要短上一截,却亮得能照见他额前的碎发。

    nbsp“阿顺,把昨儿张记订的青布量出来,裁三尺二。”账房里的老周头掀着蓝布门帘喊,手里的算盘珠子噼啪响。阿顺应了声,抓起洋铁皮尺就往货架走。青布卷得紧实,他把尺子按在布头上,指尖数着刻度:“一英寸、两英寸……”数到第十八英寸,他忽然顿住,又摸出怀里的老竹尺——那尺子是他爹临终前给的,竹身被磨得发亮,刻着“市尺”的刻度,末尾还留着他小时候咬出的牙印。

    nbsp“怎么又用老尺子?”老周头走过来,看着阿顺在布角既写了“18英寸”,又画了个“三尺二”,眉头皱成了疙瘩。阿顺手一缩,竹尺差点掉在地上:“洋商李老板说,下次送货要按英寸算,他看不懂市尺。可我怕……怕裁短了,张记婶子要骂。”老周头没说话,拿起布角看了看,竹尺量出的三尺二,正好对着洋尺的十八英寸,分毫不差。他叹了口气,把竹尺塞回阿顺怀里:“洋人的数是给洋行看的,咱的尺是给街坊看的。张记婶子要的是能裹住身子的青布,不是洋纸上的数字。”

    nbsp阿顺没太懂。前儿李老板来布庄,穿的西装裤管笔挺,手里的皮箱上印着“大英帝国”的字样,说以后跟洋行做买卖,都得用“国际尺寸”,不然布运到上海码头,洋人验货不认。老板陈先生听得连连点头,当天就托人从洋行买了两把铁皮尺,让阿顺学用。阿顺觉得新鲜,洋尺子不用像老竹尺那样总校刻度,而且李老板说,学会了英寸,以后能去上海洋行当伙计,比在布庄守柜台强。

    nbsp可头回给李老板送货,就出了岔子。那天阿顺推着独轮车,载着五匹蓝布去洋行。李老板让账房先生用洋尺量,量到第三匹布,账房忽然叫起来:“怎么少了两英寸?”阿顺心里一紧,赶紧拿出自己的铁皮尺量,确实少了——他头天裁布时,光顾着数英寸,忘了老竹尺的刻度,把“36英寸”裁成了“34英寸”。李老板皱着眉,让他把布拉回去重裁,还说再出岔子,以后就不跟万顺布庄合作了。

    nbsp回去的路上,独轮车的木轴吱呀响,阿顺越想越委屈,眼泪砸在布面上,晕开一小片蓝。老周头见他垂着头,递了碗凉茶:“哭啥?吃一堑长一智。洋人的尺是死的,人的眼是活的。你爹当年给北巷的胡裁缝裁绸缎,从来不用尺子量,用手一拃就知道多长——那是记着胡裁缝要做的是嫁女儿的喜服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。”阿顺捧着碗,看着老周头的手,那手上全是老茧,指关节粗得像竹节,却能精准地捏住每匹布的尺寸,比尺子还准。

    nbsp打那以后,阿顺养成了个习惯:不管量什么布

第343集:布庄里的新尺子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