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集:布庄里的新尺子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,先用洋尺数英寸,再用老竹尺校一遍,布角上永远是两个数字。陈先生见了,有时会说他多此一举:“洋商只看英寸,你写市尺给谁看?”阿顺不吭声,只把竹尺攥得更紧。有回给西街的鞋匠送棉布,鞋匠王师傅拿着布角笑:“阿顺这字写得,跟狗爬似的,还写俩数。”阿顺红了脸,王师傅却摸了摸布:“不过你这布量得准,我要的二尺八,一点不差。上回我从另一家布庄买布,人家用洋尺量,裁短了半尺,害得我少做两双鞋。”
nbsp入夏的时候,布庄来了个新主顾,是个穿学生装的姑娘,叫林晚,说要做两件洋装,按上海画报上的样式,要“24英寸的衣长,16英寸的肩宽”。阿顺一听,赶紧拿出铁皮尺,刚要量布,林晚忽然指着他怀里的竹尺问:“你怎么还带老尺子?”阿顺有点不好意思:“我怕量错了。”林晚笑了,从包里掏出一本洋书,翻到画着人体的一页:“我在教会学校学过,英寸是按英国人的手掌算的,市尺是按咱们中国人的布幅定的。其实24英寸,就是二尺二的衣长,正好到腰下,不短不长。”
nbsp阿顺愣住了,他从来没想过,洋人的尺子和自家的尺子,还能对上。林晚看着他手里的铁皮尺,又看了看老竹尺:“我娘总说,洋东西好,但咱的东西也不能丢。就像我穿洋装,也得配我娘绣的布鞋,不然总觉得不自在。”阿顺点点头,拿起布开始量,先数到24英寸,再用竹尺一量,果然是二尺二。他在布角写下两个数字,林晚凑过来看:“你这习惯好,既记着洋人的数,也没忘咱的尺。”
nbsp秋凉的时候,李老板又来布庄,说要订一大批布,运到国外去,这次要按“码”算,一码等于36英寸。陈先生慌了神,他连码是什么都不知道,更别说量了。阿顺却镇定下来,拿出老竹尺和铁皮尺,在柜台上比画:“李老板,一码是36英寸,按咱的市尺,就是三尺三。您要多少码,我先按市尺量出来,再换算成码,保准没错。”
nbsp李老板有点意外,看着阿顺用竹尺量出三尺三,再用洋尺一量,正好是36英寸,眼睛亮了:“你这法子好!之前在别的布庄,他们只按码量,结果运到国外,洋人说尺寸不对,全退回来了。”阿顺心里一暖,又想起老周头的话——洋人的数是给洋行看的,咱的尺是给布看的。布是要穿在人身上的,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,尺寸对了,才是好布。
nbsp那天晚上,阿顺在灯下把老竹尺擦了又擦,竹身上的刻度被灯光照得柔和,他忽然明白,爹留下的不只是一把尺子,还有怎么把布裁得合身的心意。第二天,他在布庄的墙上贴了张纸,上面写着“1英寸市寸,1码=3.3市尺”,旁边还画了个小竹尺的图案。陈先生见了,笑着拍了拍他的肩:“阿顺,你这脑子,比洋行的账房还灵光。”
nbsp冬至那天,布庄格外忙,街坊们都来订做过年的新布。阿顺站在柜台后,手里拿着两把尺子,洋铁皮尺量给洋商的数,老竹尺量给街坊的布。林晚也来了
喜欢。
第343集:布庄里的新尺子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