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79章 发现机遇,拓展城镇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手环的蜂鸣声还在耳中回荡,我站在田头,手指迅速滑过屏幕,调出刚刚记录的波形图。那串短促的震动频率,和昨夜抽屉方向传来的声响完全一致。我转身快步走回屋内,从抽屉深处取出布袋,将那枚金属环平放在桌面上。手环紧挨着它,静置三分钟,无反应。但当我把昨夜的数据重新播放,金属环表面似乎有极细微的纹路泛起微光,转瞬即逝。

    nbsp我立刻在系统日志里新建标签:“异常信号监测”。设定每日晨昏各采集一次外部接收强度,并附上时间戳与环境参数。信号虽弱,却是持续上升的——从+0.1%到+0.3%,不是干扰,也不是故障。我盯着那行数字,心里清楚,这东西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农耕体系,但它正试图与我建立联系。

    nbsp外头传来脚步声,李商人已经到了村口。他背着一个空布袋,脸上却带着笑。

    nbsp“云娘子,好消息!”他一进门就大声道,“镇上南街那几家酒楼,点名要你的灵泉稻。前日送去的两斗米,人家蒸了一锅饭,满堂客人都问是什么米。”

    nbsp我请他在院中石凳上坐下,倒了碗凉茶。他一口气喝完,抹了把嘴继续说:“不止是尝鲜。其中一家东家说了,若米质稳定,愿签月单,每月收三石,价按市面三倍走。”

    nbsp我心头一跳,但没急着应。三石不算多,可关键是“稳定”二字。高端食客对口感、香气、成色的要求远高于普通买家,稍有偏差,口碑就会崩。

    nbsp“他们有没有提具体标准?”我问,“比如米粒长度、透明度,或是蒸煮后的黏性?”

    nbsp李商人摇头:“没说得那么细。但他们厨房的人尝了一口就说,‘这米有活气。”

    nbsp“活气”两个字让我怔了一下。上一次改良土壤时,我也曾说过同样的话。那时是指土壤的生命力,如今却被用来形容一碗米饭的质感。我忽然意识到,真正打动这些人的,不是产量,不是价格,而是那种难以量化却真实存在的“品质感”。

    nbsp我当即调出预售数据。灵泉稻的订单中,七成来自镇南区域,采购者多为商旅、官眷或富户家厨,单次购买量小,但单价高出普通米五成以上。而星露瓜的预订,则集中在节令前后,明显偏向礼品市场。

    nbsp“他们要的不是粮食,是身份。”我低声自语。

    nbsp李商人听到了,点头:“正是这话。吃得起这米的人,不在乎多花几文钱,他们在乎的是‘稀有和‘体面。”

    nbsp我沉吟片刻,对他说道:“你回去告诉东家,下一批米七日后可收。我会挑出最饱满的一等米,用密封陶罐装存,配系统保鲜药剂,确保送到时依旧晶莹不散。若他们真有意长期合作,我需要一份书面清单——要多少、何时要、标准是什么。”

    nbsp他眼睛一亮:“你要定规矩?”

    nbsp“不是我要,是市场要。”我说,“我们现在拼的不是种得出,而是供得稳、控得准。”

    nbsp他走后,我在纸上画出一张简单的结构图:生产端靠系统保障品质与周期,运输端用保鲜技术延长窗口,销售端则锁定高端餐饮作为突破口。只要一家酒楼打出名头,其余自然会跟进。

    nbsp晚饭时,我把这张图摊在桌上。顾柏舟看着,眉头没松开。

    nbsp“你真打算把主粮往镇上送?”他问,“咱们自己留的口粮才十亩,万一哪一环断了,村里人怎么办?”

    nbsp“正因为是主粮,才更要打出品牌。”我指着图说,“我们现在有三十亩改良田,系统预判灵泉稻成活率九十二以上。这不是赌,是算出来的产量。而且,我们留了绿肥轮作二十亩,土地不会荒。”

    nbsp他沉默了一会儿,又问:“可镇上那些人,金贵得很。今天要这个,明天改主意,你跟得上吗?”

第379章 发现机遇,拓展城镇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