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玄桢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834章 玉盏初擎味自清,流年暗换鬓丝生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神,心里暗暗发誓:就算冒着被抓的风险,也要帮谢尚书一把nbsp——nbsp这京城的天,不能再让那些贪官遮着了。

    nbsp报国寺的香火比往常旺了好几倍,大雄宝殿里挤满了上香的百姓,烟雾缭绕,呛得人直咳嗽。张桂芬拿着香,跪在蒲团上,闭上眼睛默默祈祷:“菩萨保佑,保佑我表哥平安,保佑谢尚书没事,保佑京城别再乱了……”nbsp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,滴在蒲团上。

    nbsp旁边一个老妇人也在祈祷,声音哽咽:“菩萨保佑我的孙儿,他在京营当差,可别被卷进官场的争斗里啊……nbsp当年他爹就是因为替谢尚书说话,被石迁抓了,至今没回来……”nbsp老妇人的话引得周围的香客都落下了眼泪,不少人都有类似的遭遇nbsp——nbsp石迁当权时,多少人家因为说了句公道话就家破人亡。

    nbsp一个穿青布裙的姑娘给菩萨磕了三个头,站起来对张桂芬道:“老板娘,您也在求平安啊?我娘说,谢尚书是忠臣,菩萨会保佑他的。”nbsp张桂芬擦了擦眼泪,点了点头:“希望吧。可石副提督太狠了,李嵩大人和刘焕大人又帮着他,谢尚书一个人太难了。”nbsp姑娘叹了口气:“我爹在工部当差,说周瑞大人最近在查军器质量,其实是想找谢尚书的麻烦nbsp——nbsp那些不合格的军器,都是张毅大人的侄子造的,周瑞大人却要栽赃给谢尚书的亲信。”

    nbsp正说着,一个穿褐色短打的汉子走进来,他是退役的边军,手里拿着一尊佛像,虔诚地磕了头:“菩萨保佑岳谦大人,保佑宣府的边军能拿到军器和冬衣。李嵩大人扣了七百杆鸟铳,王瑾大人的冬衣批文也迟迟不发,这要是瓦剌打过来,边军只能拿刀拼啊!”nbsp他的话引得不少边军家属的共鸣,大家都纷纷祈祷,希望谢尚书能尽快解决这事。

    nbsp寺庙的住持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串佛珠,对大家道:“各位施主,心诚则灵。谢尚书一生行善,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,上天不会亏待他的。那些贪官污吏,就算一时得意,也终会遭报应。”nbsp住持的话给了大家一些安慰,可张桂芬心里还是没底nbsp——nbsp官官相护的报应,什么时候才来啊?

    nbsp这时,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匆匆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张纸条,对大家道:“各位施主,谢尚书的疏文递上去了!陛下让周铁大人和秦飞大人彻查刘焕、李嵩和石副提督的罪证!”nbsp百姓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,张桂芬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:“太好了!终于有人管了!”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可小吏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的心又沉了下去:“可是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也递了疏文,参谢尚书‘通敌,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,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。徐靖大人把那些老卒关在诏狱里,逼着他们画押,现在陛下也拿不定主意了。”nbsp大家的欢呼声瞬间停了,大雄宝殿里又恢复了寂静,只有香火燃烧的nbsp“滋滋”nbsp声。

    nbsp老妇人捂着脸哭了:“这可怎么办啊?那些贪官太狠了,连伪证都敢做!谢尚书会不会有事啊?”nbsp汉子攥紧了拳头:“不行,我们得去宫门口请愿!就算被抓,也要为谢尚书伸冤!”nbsp他的话引得不少人响应,大家都纷纷表示要去请愿。

    nbsp住持赶紧拦住他们:“施主们,不可冲动!现在石副提督的人到处都是,你们去请愿,只会被抓进诏狱,反而帮了倒忙。不如再等等,周铁大人和秦飞大人都是清官,他们一定会查出真相的。”nbsp大家想想也是,只好作罢,可心里的焦虑却更重了。

    nbsp夕阳西下,香客们陆续离开了寺庙,可手里的香却还没燃尽。张桂芬望着皇城的方向,心里默默祈祷:周铁大人,秦飞大人,你们一定要快点查出真相啊,这京城的百姓,真的等不起了。寺庙的钟声响起,悠远而沉重,像是在为这动荡的京城祈福。

    nbsp城南的铁匠铺里,炉火熊熊,王铁匠正抡着大锤打铁,火星四溅。他的儿子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,昨天寄信回来,说军器不够用,不少士兵还在用生锈的刀枪,让他赶紧想办法送些兵器过去。王铁匠心里着急,可又没办法nbsp——nbsp工部的军器采办被张毅大人的侄子垄断了,私人造兵器是犯法的。

    nbsp“王铁匠,歇会儿吧,跟你说个事!”nbsp隔壁的木匠老李走进来,擦了擦脸上的汗,“太上皇复位了,石副提督掌权了,你知道吗?”nbsp王铁匠放下大锤,接过水碗喝了一口:“知道,我儿子的信里说了,石副提督的人在查德佑年的军器旧案,想栽赃给谢尚书。”nbsp老李皱起眉头:“怎么又是旧案?当年石迁就是用假军器案构陷岳峰将军的,现在石副提督又来这一套!”

    nbsp王铁匠叹了口气:“可不是嘛!我儿子说,宣府现在缺七百杆鸟铳,李嵩大人的门生掌着军器局,说‘谢尚书没批文,不能发。其实大家都知道,那些鸟铳被李嵩大人私吞了,要么给了自己的私兵,要么卖给了瓦剌的探子。”nbsp他的话刚落,一个穿褐色短打的驿卒走进来,手里拿着包裹:“王铁匠,你的包裹,从宣府寄来的。”

    nbsp王铁匠赶紧接过包裹,拆开一看,是儿子的几件旧衣服,还有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爹,李嵩扣鸟铳,王瑾拖冬衣,谢尚书在朝堂上跟他们吵起来了,石副提督还帮着他们,陛下没说话。我们快过冬了,冬衣还没发,怕是熬不过去了。”nbsp王铁匠的眼泪掉在了纸条上,他攥紧了拳头:“这些贪官,简直不是人!”

    nbsp驿卒叹了口气,坐在板凳上喝了口水:“我昨天从宣府回来,见岳谦大人亲自去军器局要鸟铳,被张文大人拦了下来,说‘没有李嵩大人的批文,不能给。岳谦大人气得要拔剑,还是谢尚书赶来拦住了,说‘别冲动,等我查清楚。可现在石副提督在找谢尚书的麻烦,哪有时间查啊!”

    nbsp老李摇了摇头:“官官相护,真是没天理了。周瑞大人不是管军器验收吗?他怎么不查?”nbsp驿卒冷笑一声:“周瑞大人跟张毅大人是亲家,他怎么会查?那些不合格的军器,都是他批的‘合格,还说‘军器够用就行,不用太好。我听说去年有批鸟铳炸膛,伤了十几个士兵,周瑞大人还压着不让报,说是‘士兵操作不当。”

    nbsp王铁匠听得浑身发抖,他想起当年岳峰将军就是因为军器不好,战死在德胜门的。“不行,我得去玄夜卫告状!就算被抓,也要为我儿子和边军的兄弟们伸冤!”nbsp他说着就要往外走,却被驿卒拦住了:“别去!玄夜卫的周显大人跟李嵩大人是亲家,你去了也是白去,还会被抓进诏狱。秦飞大人虽然想查,可手里没权,根本斗不过石副提督。”

    nbsp这时,一个穿青布袍的书生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张抄录的疏文:“王铁匠,别冲动!谢尚书的《请查军器案疏》递上去了,上面写着李嵩克扣鸟铳、周瑞验收舞弊的罪证,还有军器局的老工匠作证!”nbsp王铁匠赶紧接过疏文,仔细看着,眼泪流得更凶了:“谢尚书,您真是我们的救星啊!”

    nbsp可书生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的心又沉了下去:“可是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也递了疏文,参谢尚书‘通敌,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,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。徐靖大人把那些老卒关在诏狱里,逼着他们画押,现在陛下也拿不定主意了。”nbsp王铁匠坐在地上,绝望地说:“这可怎么办啊?边军的兄弟们还等着军器和冬衣呢,再拖下去,就要出人命了!”

    nbsp炉火渐渐暗了下来,铁匠铺里一片冷清。老李拍了拍王铁匠的肩膀:“别灰心,谢尚书不是那种认输的人。当年他能扳倒石迁,现在也一定能扳倒石副提督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相信他,等着他查出真相。”nbsp王铁匠点了点头,重新站起来,拿起大锤,用力砸在铁砧上nbsp——nbsp就算自己帮不上忙,也要多打几把刀,万一儿子需要呢?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夕阳西下,铁匠铺的炉火又旺了起来,火星四溅,映着王铁匠坚毅的脸庞。他心里默默发誓:谢尚书,您一定要赢啊,边军的兄弟们,京城的百姓,都在等着您呢!

    nbsp城东的驿馆里,几个信使正围着茶桌喝茶,脸上满是疲惫。他们刚从各地回来,带来了不同的消息,可都离不开nbsp“太上皇复位”“石副提督掌权”nbsp这几个字。驿卒头张大哥喝了口茶,对大家道:“各位兄弟,最近送信可得小心点,镇刑司的密探到处都是,要是送的信跟谢尚书有关,说不定会被拦下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可不是嘛!”nbsp一个从宣府回来的信使放下茶碗,压低声音道,“我昨天在宣府驿站,见石副提督的人在查往来信件,说是要‘查通敌密信,其实是想找谢尚书和岳谦大人的把柄。有个信使带了封谢尚书给岳谦大人的信,被他们拦下了,至今没放出来。”nbsp他的话引得大家一阵唏嘘,都想起了当年石迁查信抓人的日子。

    nbsp张大哥叹了口气:“石副提督跟他叔父石迁一样狠,当年石迁就是靠查信构陷了不少忠良,现在石副提督又来这一套。我听说秦飞大人的玄夜卫也在查,可根本斗不过镇刑司,前几天秦飞大人想去驿馆调信,被石副提督的人拒了,说‘没有陛下的手谕,谁也不能调。”

    nbsp一个从苏州回来的信使皱起眉头:“苏州那边也不太平,李嵩大人的门生刚被提拔为知府,就开始查当年谢尚书赈灾的旧账,说是要‘查贪腐,其实是想找谢尚书的麻烦。刘焕大人的人也在查粮道,把去年的粮价上涨归咎于谢尚书‘调度不力,这些人真是太无耻了!”

    nbsp“他们就是想扳倒谢尚书!”nbsp一个从西北回来的信使激动地说,“我在西北驿站听说,石副提督跟瓦剌的探子有联系,说只要扳倒谢尚书,就给瓦剌开放互市,让他们卖马给大吴nbsp——nbsp其实是想借瓦剌的手削弱岳谦大人的边军!谢尚书要是倒了,瓦剌肯定会打过来,到时候又是一场战乱!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沉默了,心里满是担忧。张大哥放下茶碗,对大家道:“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得逞!虽然我们只是信使,但也能帮上忙。以后送信的时候,多留意各地的动静,要是发现李嵩、刘焕和石副提督的罪证,就偷偷交给秦飞大人的人,就算被抓,也不能让那些贪官得逞!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纷纷点头,一个信使站起来:“张大哥说得对!我这就去把宣府的情况写下来,交给玄夜卫的人。就算被镇刑司的人抓了,我也不怕!”nbsp他的话引得大家的共鸣,都纷纷表示要帮忙。

    nbsp这时,驿馆的门被推开了,一个穿黑衣的镇刑司密探走进来,眼神凶狠地扫着大家:“你们在这儿嘀咕什么?是不是在说不该说的?”nbsp大家赶紧低下头,假装喝茶,张大哥站起来道:“大人,我们就是在说送信的事,没说别的。”nbsp密探冷笑一声:“没说别的?我刚才在外面都听见了,你们在说石副提督的坏话!跟我去镇刑司一趟!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慌了,可密探身后还有几个家丁,根本反抗不了。就在这时,一个穿青布袍的玄夜卫密探走进来,亮出腰牌:“住手!这些信使都是奉旨送信的,你凭什么抓他们?”nbsp镇刑司密探愣了一下,随即道:“他们造谣惑众,我当然要抓!”nbsp玄夜卫密探冷笑一声:“造谣惑众?有证据吗?没有证据就抓人,是不是想违抗陛下的旨意?”

    nbsp镇刑司密探被问得说不出话,只好恨恨地说:“算你们运气好,下次再让我听见,饶不了你们!”nbsp说完,带着家丁走了。大家都松了口气,对玄夜卫密探道:“多谢大人相救!”nbsp玄夜卫密探摇了摇头:“不用谢,我是秦飞大人的人,奉命保护往来信使。谢尚书正在查石副提督的罪证,需要大家的帮忙,要是发现什么线索,就交给我。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帮忙,张大哥拿出纸笔:“我这就把各地的情况写下来,给您送去。”nbsp玄夜卫密探点了点头:“好,记住,一定要小心,别被镇刑司的人发现了。谢尚书能不能扳倒那些贪官,就靠大家了。”nbsp说完,转身走了。

    nbsp夕阳西下,信使们都开始忙碌起来,有的写信,有的整理线索,驿馆里一片忙碌。张大哥看着窗外的夕阳,心里默默祈祷:谢尚书,您一定要加油啊,我们都在支持您!

    nbsp夜幕降临,京城的夜市却比往常冷清了不少。棋盘街的灯笼次第亮起,可摊贩们却早早收了摊,只有几个卖小吃的还在坚守,生意也十分惨淡。卖馄饨的陈老汉端着碗,看着空荡荡的街道,叹了口气nbsp——nbsp昨天还人来人往的夜市,今天却这么冷清,都是因为太上皇复位的消息,大家怕出事,都不敢出来了。

    nbsp“陈老汉,给我来碗馄饨。”nbsp一个穿短打的汉子走过来,坐在板凳上,脸色凝重。陈老汉赶紧给他端上馄饨,问道:“客官,您怎么还出来啊?大家都在家里囤粮呢,怕打仗。”nbsp汉子叹了口气:“我是做小生意的,家里快断粮了,出来买点吃的。前儿个去粮店,粮价涨得离谱,赵老板说是户部的意思,我看就是刘焕大人在操纵粮价。”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陈老汉点了点头,压低声音道:“可不是嘛!我儿子在户部当差,偷偷跟我说,刘焕大人和陈忠大人囤了不少粮,等着涨价了再卖。石副提督的人也在囤粮,还说要是谢尚书敢查,就给他安个‘谋反的罪名。”nbsp汉子听得脸色发白:“这些贪官,就没人管管吗?谢尚书呢?他怎么不说话?”

    nbsp“谢尚书也管不了啊!”nbsp陈老汉叹了口气,“我儿子说,谢尚书昨天在朝堂上参了刘焕大人,可李嵩大人和石副提督都帮着刘焕说话,陛下也没表态。现在石副提督的人到处找谢尚书的麻烦,说他‘通敌,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,谢尚书自身难保啊!”

    nbsp这时,一个穿绸缎的管家走过来,手里拿着钱袋:“陈老汉,给我来十碗馄饨,打包带走。”nbsp陈老汉赶紧给他打包,管家压低声音道:“你们别乱说话,镇刑司的密探到处都是。我家大人是吏部的张大人,说最近要出事,让我们都囤点吃的,别出门。”nbsp汉子赶紧问:“要出什么事?是不是要打仗?”nbsp管家摇了摇头:“不知道,只听说石副提督要扳倒谢尚书,要是谢尚书倒了,京城就真乱了。”

    nbsp管家走后,汉子叹了口气:“我还是赶紧回家吧,别被牵连了。”nbsp他付了钱,匆匆走了。陈老汉看着他的背影,摇了摇头,收拾起摊子准备回家nbsp——nbsp夜市太冷清了,再守下去也没生意,还不如早点回家,跟儿子商量囤粮的事。

    nbsp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,只有巡街的捕快和镇刑司的密探在走动。一个穿青布袍的书生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抄录的疏文,想发给大家,可刚拿出疏文,就被两个镇刑司的密探拦住了:“站住!你手里拿的是什么?跟我们去镇刑司一趟!”nbsp书生挣扎着:“这是谢尚书的疏文,你们不能抓我!”nbsp可还是被强行拖走了,街上的百姓都吓得不敢出声。

    nbsp陈老汉看着书生的背影,叹了口气,加快了脚步。回家的路上,他见不少大户人家都关着门,门口站着家丁,像是在防备什么。城墙根下,几个老人坐在地上叹气,望着皇城的方向,嘴里念叨着:“但愿谢尚书能挺过去,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……”

    nbsp回到家,儿子已经把粮囤好了,见他回来,赶紧道:“爹,您可回来了!刚才镇刑司的人来查过,问咱们有没有乱说话,还好我没说什么。”nbsp陈老汉点了点头,坐在椅子上:“谢尚书要是倒了,咱们的日子就真没指望了。当年石迁当权时,饿殍遍地,我可不想再经历一次。”

    nbsp儿子叹了口气:“我听说秦飞大人在查石副提督的罪证,找到了他跟瓦剌探子的密信,可徐靖大人把密信藏起来了,还说‘没有证据。周铁大人想审那些老卒,也被石副提督拦住了,说是‘老卒身体不好,不能审。官官相护,真是没天理了。”

    nbsp夜深了,京城一片寂静,只有巡街的马蹄声偶尔传来。陈老汉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,脑子里全是谢尚书的身影nbsp——nbsp当年谢尚书私放军粮赈灾,救了不少人,现在他有难了,自己却帮不上忙,心里真不是滋味。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亮了房间,可陈老汉的心里,却一片黑暗。

    nbsp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城墙根下,几个老人坐在地上,望着皇城的方向,默默叹气。王老汉手里拿着旱烟,抽了一口,烟雾缭绕中,他的眼神里满是忧虑nbsp——nbsp昨天去粮店,粮价又涨了,赵老板说刘焕大人的人又来催了,让他再涨两成,他知道,这是要把百姓往绝路上逼。

    nbsp“王老汉,你说谢尚书能赢吗?”nbsp旁边的李老农问道,他的儿子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,昨天寄信回来,说军器还没发,冬衣也没到,让他担心坏了。王老汉叹了口气:“不好说啊!石副提督的势力太大了,李嵩大人和刘焕大人又帮着他,陛下也拿不定主意。昨天我听说,石副提督找了个老卒做伪证,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,徐靖大人把老卒关在诏狱里,逼着他画押,现在连周铁大人都审不了。”

    nbsp李老农捂着脸哭了:“这可怎么办啊?我儿子还等着军器和冬衣呢,再拖下去,就要出人命了!那些贪官怎么能这么狠?”nbsp旁边的张老汉摇了摇头:“当年石迁当权时也这样,构陷岳峰将军,克扣军器,最后岳峰将军战死了,石迁也没好下场。现在石副提督跟他叔父一样,早晚也会遭报应的。”

    nbsp这时,一个穿褐色短打的退役军卒走过来,他当年跟着岳峰将军打仗,受过谢渊的犒赏。“各位大爷,别灰心!”nbsp他坐在地上,对大家道,“我昨天在兵部门口,见秦飞大人的人拿着证据进去了,说是找到了李嵩克扣鸟铳的账本,还有周瑞验收舞弊的签字。谢尚书正在跟陛下奏报,说不定很快就能扳倒那些贪官!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兴奋起来,李老农赶紧问:“是真的吗?那我儿子的军器和冬衣有希望了?”nbsp退役军卒点了点头:“是真的!我听兵部的人说,谢尚书还找到了石副提督跟瓦剌探子的密信,上面写着只要扳倒谢尚书,就给瓦剌开放互市。陛下看了密信,很生气,让周铁大人彻查!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大家都欢呼起来,王老汉激动得流下了眼泪:“太好了!终于有人管了!谢尚书真是我们的救星啊!”nbsp张老汉也笑了:“我说那些贪官早晚遭报应,现在应验了吧!”nbsp城墙根下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,大家都开始议论,说等谢尚书扳倒了贪官,日子就能好过了。

    nbsp可没过多久,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匆匆跑过来,脸色惨白:“不好了!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造反了!他们带着镇刑司的人冲进皇宫,说是要‘清君侧,抓谢尚书!”nbsp大家的欢呼声瞬间停了,都愣住了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    nbsp“你说什么?”nbsp退役军卒抓住小吏的胳膊,激动地问,“他们真的造反了?谢尚书没事吧?岳谦大人的京营兵呢?”nbsp小吏喘着气:“岳谦大人的京营兵正在跟他们打仗,东华门已经打起来了!谢尚书还在皇宫里保护陛下,不知道怎么样了!”

    nbsp大家都慌了神,李老农坐在地上,绝望地说:“完了,又要打仗了,我儿子怎么办啊……”nbsp王老汉攥紧了拳头:“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造反!就算是老百姓,也要为谢尚书出份力!走,我们去皇宫门口请愿,让石副提督的人住手!”nbsp他的话引得大家响应,都纷纷站起来,往皇宫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nbsp阳光渐渐升高,照亮了京城的街道,可大家的心里却一片沉重。退役军卒走在最前面,手里拿着当年岳峰将军赐给他的刀,心里默默发誓:谢尚书,您一定要坚持住,我们来了!城墙根下的叹息声没了,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脚步声,大家都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,希望能为谢尚书,为这大吴的百姓,争取一丝希望。

    nbsp皇城方向传来了厮杀声,可大家却没有停下脚步。他们知道,这一战,不仅是谢尚书和石副提督的较量,更是百姓对贪官的反抗,是对太平盛世的期盼。只要谢尚书能赢,只要那些贪官能被除了,就算付出再多,也值得。

    nbsp片尾

    nbsp暮色再次漫过棋盘街的青石板,茶寮的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,却照不亮街头的沉寂。王老汉挑着空了的早点担子往家走,路过西市粮店时,见赵老板正偷偷往下调粮价牌,见了他便慌忙低下头nbsp——nbsp许是宫里的厮杀有了结果,许是秦飞大人的证据起了作用。

    nbsp城墙根下,几个老人还坐在那里,只是不再叹气,而是望着皇城方向的炊烟,眼里有了微光。张桂芬从绸缎庄出来,手里攥着丈夫刚带回的消息:“石副提督造反被擒了,李嵩、刘焕都被抓了,谢尚书没事!”nbsp她快步走着,想把这消息告诉每一个人,路过报国寺时,见香火更旺了,不少人捧着香出来,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。

    nbsp只有街角的铁匠铺还亮着灯,王铁匠正抡着大锤,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。儿子的信刚送到,上面写着:“爹,鸟铳发下来了,冬衣也到了,谢尚书来看我们了!”nbsp火星溅在地上,像一颗颗散落的星,照亮了这刚刚从动荡中安定下来的京城。

    nbsp夜风卷着寒意掠过街巷,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暖意。百姓们又开始出来走动,夜市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,议论声里没了焦虑,多了期盼。陈老汉的馄饨摊前又排起了队,他一边舀馄饨一边笑道:“我说谢尚书准能赢吧!以后啊,再也不用囤粮了!”nbsp大家都笑了,笑声顺着夜风飘得很远,飘向皇城深处,飘向那盏还亮着的兵部衙署的烛火。

    nbsp卷尾语

    nbsp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民心如水,可载舟亦可覆舟,然其向背,不系于帝王之威,而系于吏治之廉。”nbsp京城这场因复辟而起的舆情风波,终以石崇伏诛、贪官落网画上句点,而百姓的反应,早已为这结局写下注脚:当李嵩扣鸟铳、刘焕涨粮价时,街头是nbsp“囤粮避祸”nbsp的恐慌;当谢渊递疏文、秦飞查罪证时,寺庙是nbsp“祈愿平安”nbsp的虔诚;当石崇造反之乱起时,城墙根下是nbsp“请愿伸冤”nbsp的坚定。

    nbsp这场风波的本质,是大吴官制积弊与民心期盼的激烈碰撞。镇刑司的特务网络、六部的官官相护,是悬在百姓头顶的阴霾;而谢渊的nbsp“社稷为重”、秦飞的nbsp“执法如山”、周铁的nbsp“刚正不阿”,则是穿透阴霾的光。百姓口中的nbsp“谢尚书”,早已超越了个人称谓,成为nbsp“吏治清明”nbsp的象征nbsp——nbsp他们盼的不是某个帝王复位,而是能让他们nbsp“种粮有田、纳税有准、遇事有依”nbsp的太平根基。

    nbsp历史的细节往往藏在市井的低语中:早市蒸笼里的白面香,是对德佑旧恩的追忆;茶寮醒木下的沉默,是对官官相护的无奈;城墙根下的脚步声,是对正义的坚守。这些看似细碎的反应,共同构成了nbsp“民心”nbsp的重量nbsp——nbsp它让萧桓看清了nbsp“权柄源于民心”,让谢渊坚定了nbsp“反腐必肃”,更让后世读懂了nbsp“国之根本,在民不在官”。

    nbsp当京城的夜市重归热闹,当粮价牌回归平实,这场舆情风波便成了大吴中兴的起点。正如谢渊日后对王直所言:“百姓的议论,是最好的谏疏;民心的向背,是最准的律法。”nbsp而那些街头巷尾的故事,那些夹杂着叹息与期盼的议论,终将与《大吴通鉴》的文字一起,诉说着nbsp“民心即天意”nbsp的永恒真理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834章 玉盏初擎味自清,流年暗换鬓丝生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