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玄桢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9章 改元奏疏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改元奏疏

    nbsp臣谢渊、王直等谨稽首顿首,昧死上言于陛下:

    nbsp臣等荷陛下隆恩,忝居高位,日夕思所以报陛下、安社稷,今观天时人事,皆有更元之兆,故不揣冒昧,谨具疏以闻,伏乞陛下圣鉴。

    nbsp伏惟陛下龙兴于南宫困厄之际,以仁心回天命,以大勇复大统,握乾符而御八荒,廓清奸佞而光宅天下。自天德元年初践宝祚以来,陛下未尝一日稍逸:鸡鸣而起,审阅奏章至夜半;日昃不食,与群臣议新政至黄昏。其励精图治之诚,上达于天,下感于民。

    nbsp内治之效,昭然可见:整饬吏治,则罢黜贪墨知府七人、县丞十有五员,擢用廉吏如苏州知府周敦、济南知府张恪者二十余员,府县衙署积弊渐除;蠲免赋税,则诏免嘉靖以来各省逋赋三百万两,又减江南漕粮十之二三,民力稍纾;兴修教化,则令府学增置“农桑课”“律法课”,岁选生员百人赴州县教民耕作、明法,民间争向学之风日盛。

    nbsp外安之绩,亦足称道:绥靖边疆,则遣都督同知岳谦督建宣府、大同边墙三百里,设烽燧五十座,补戍卒两万,漠北俺答部不敢近塞;开埠通商,则复置宁波、泉州、广州三市舶司,定“抽分”之制(凡番货入港,抽税十之一),岁入关税五十万两,较前翻倍,番商载珍货至者,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nbsp三载之间,北境无烽烟之警,江南无饥馑之虞,市舶司帆樯林立,流民归耕者逾百二十万户。此非独陛下神武天纵,实乃圣德感天、仁政惠民之效,天下苍生,莫不称颂。

    nbsp臣等尝稽《春秋》之旨,考历代之制:“王者受命于天,必改正朔、易服色、定年号,所以别新旧、明正统也。”昔陛下初登大宝,以“德佑”纪元,其志在怀仁德以庇苍生,兴复社稷以承先祖,此心昭昭,天下共见。然彼时陛下年方弱冠,血气方刚,虽有济世安民之宏愿,而于治道尚欠从容——昔年急推“均田”之令,未及筹设义仓备荒,致陕西、山西流民暂增;骤革“军户”之制,未及安抚旧军,致蓟州卫卒偶有哗变。此非陛下之过,乃年少操切之失也。

    nbsp及蒙尘南宫七载,陛下屏去纷华,日以经史自娱。臣谢渊尝因探视之便,见陛下案头《贞观政要》《资治通鉴》皆有批注,其于“唐太宗纳谏”条下书:“治民如治玉,需缓而精,不可求快而失质”;于“汉文帝轻徭薄赋”条下批:“仁政不在多言,在实减民负”。其困厄之中思治国之道,于典籍之间求安民之术,始悟“德”之要旨,非虚文仁义,而在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;“佑”之根本,不在祷祀祈福,而在顺民所望、解民之忧。此七年之悟,实为陛下治国理念之升华,亦为今日更元之根基也。

    nbsp今陛下复位以来,以“务实惠民”为纲,所行新政,皆切中时弊:

    nbsp天德元年秋,陛下遣臣谢渊与户部侍郎陈忠遍历十三布政使司,察流民疾苦,遂颁《均田新令》:凡无主荒田,每丁授田三十亩,配耕牛者免次年徭役,又设“流民安抚司”于州县,专司授田、贷种之事。至年末,流民归耕者达百二十万户,陕西、山西荒田垦熟者逾三百万亩,次年夏麦收成,较往年增三成。

    nbsp天德二年春,陛下念北疆军卫久疏整顿,命臣谢渊兼领兵部事,与岳谦整饬边军:汰老弱士卒三万,补精壮两万,赐边军冬衣五万套、火器千余件;又遣使至漠北,与俺答部定“互市之约”,以茶、布易马、羊,设互市于张家口、大同。是年冬,俺答遣使献马千匹、驼百头,上表称“愿为大吴藩属,永不犯边”,北境烽烟,自此永息。

    nbsp天德三年夏,江南久雨,运河淤塞,苏松嘉湖诸府涝灾频发。陛下急命工部尚书张毅调匠人千五百名、役夫三万,疏浚淤塞河段二百余里,筑减水坝十座、排水渠五十条;又令户部拨粮二十万石赈济灾民,免江南受灾州县次年赋税。至秋,江南水患尽平,稻麦两熟,苏松一带秋粮亩产增二石,漕粮岁增百万石,户部奏报“国库储粮,足支五年”。

    nbsp凡此种种,皆陛下深思熟虑、徐徐图治之功,与昔日“德佑”之政,判若云泥。天下百姓,莫不感戴陛下之德,谓“复见永熙盛世之象”。
第49章 改元奏疏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