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玄桢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28章 孤臣额锁藏忧色,群僚笑里掩阴钩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br/>    nbsp此时,秦飞送来密报:“大人,张文暗中联络礼部尚书王瑾、工部侍郎周瑞,欲联名弹劾您‘滥用监察权,打压异己,还伪造了您与武将私下往来的书信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接过书信,仔细一看,便知是伪造nbsp——nbsp字迹模仿得虽像,却缺少他独有的笔锋,且落款日期他正在巡查京营,根本不可能与武将私下见面。他冷笑一声:“秦飞,你立刻将伪造书信的匠人找到,作为反证;同时,密切关注张文等人的动向,若他们敢将弹劾疏递上,便将反证呈给陛下。”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“属下遵旨。”nbsp秦飞领命而去。

    nbsp谢渊将书信放在案上,心中清楚,张文等人已是困兽犹斗,他们越是反扑,越能暴露其心虚。他提笔起草《文武协调章程》,规定nbsp“文武官员考核需交叉进行,文臣考核需有武将参与,武将考核需有文臣参与;粮草调度、军器制造等事务,需文武共同监督”,旨在从制度上消除文武矛盾,防止类似争执再次发生。

    nbsp章程起草完毕后,谢渊呈给萧栎御批。萧栎看后,赞不绝口:“此章程兼顾文武利益,既能防止偏袒,又能加强监督,可颁布推行。谢卿,你为调和文武矛盾、肃清贪腐失职立下大功,朕欲加你‘太傅衔,兼领内阁事务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连忙推辞:“陛下,臣已身居太保,掌监察与军政,若再兼领内阁,权柄过重,恐遭非议。且臣专注军政与监察即可,内阁事务仍需精通文墨的大臣主理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,点头道:“既如此,朕不勉强你。但赏不可少,赐你良田千亩,用于赡养阵亡士卒家属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谢陛下赏赐。臣恳请将良田转赠宣府卫、大同卫的阵亡士卒家属,臣家中尚有薄田,足以度日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心中愈发敬佩:“准你所请。阵亡士卒家属之事,便交由你全权处置。”

    nbsp离开乾清宫,谢渊立刻命人将良田分配给阵亡士卒家属,并派人前往各地督查,确保无误。期间,张文等人见伪造书信的阴谋败露,且谢渊又获帝王赏赐,再也不敢轻举妄动,弹劾之事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nbsp《文武协调章程》正式颁布推行。不出三月,成效显着:文武官员考核更加公正,再也没有出现nbsp“破格任职”nbsp的情况;粮草调度、军器制造等事务在文武共同监督下,效率大幅提高,失职贪腐现象大幅减少。

    nbsp萧栎亲自前往京营与户部视察,看到文武官员各司其职、协同合作的景象,对谢渊赞不绝口:“谢卿,此章程推行得力,文武矛盾缓和,朝局稳定,你功不可没!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谬赞,这是文武百官共同努力的结果。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nbsp他心中清楚,章程的推行成功,不仅缓和了文武矛盾,更从制度上清除了nbsp“官官相护”nbsp的土壤,为进一步肃贪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nbsp此时,周显送来密报: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,定国公萧策暗中联络瓦剌使者,欲借瓦剌之力颠覆朝廷,为李嵩报仇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心中一凛,立刻将密报呈给萧栎。萧栎震怒:“萧策好大的胆子!谢卿,命你率京营五千兵力,配合玄夜卫,即刻将萧策及其党羽拿下!”

    nbsp“臣遵旨。”nbsp谢渊领旨后,立刻召集杨武、秦飞等人,制定抓捕计划。在他的统筹调度下,萧策及其党羽很快被全部抓获,经审讯,萧策对勾结瓦剌之事供认不讳。萧栎下旨将萧策凌迟处死,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。

    nbsp处置完萧策案后,谢渊将精力转向完善《文武协调章程》。他结合推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在章程中增加nbsp“文武官员每季度需召开协调会议,沟通军情与政务”“重大决策需文武共同商议,方可上奏陛下”nbsp等条款,进一步加强文武协同。

    nbsp章程完善后,谢渊呈给萧栎御批。萧栎看后,满意道:“此章程已无疏漏,可作为祖制,传之后世。谢卿,你为大吴的长治久安立下不世之功,朕无以为报,特赐你‘免死铁券一面,可免你及子孙一次死罪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接过免死铁券,心中五味杂陈:“陛下,臣此生只求公正廉明,守护好大吴的江山与百姓,无需免死铁券。若臣日后有过,愿受国法惩处,绝不推诿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笑道:“你这性子,还是这般刚直。也罢,铁券你先收下,权当是朕的一片心意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谢恩,心中清楚,这铁券既是帝王的信任,也是沉甸甸的责任。他暗下决心,此生定不辜负帝王的信任,不辜负百姓的期望,坚守公正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    nbsp片尾

    nbsp大吴的治世气象已弥漫京师三月有余:宣府卫送来的捷报连月未断,瓦剌游骑再不敢近边墙半步;吏部按《文武协调章程》考核官员,贪腐弹劾案较去年锐减七成;街面上粮价平稳,流民皆已安置,孩童嬉闹声取代了往日的饥寒哭啼。萧栎遂下旨于奉天殿设nbsp“承平宴”,遍邀文武百官,共庆安定。

    nbsp奉天殿内,鎏金灯盏悬于梁上,映得满殿朱红柱廊熠熠生辉。丝竹声里,文武百官按品阶列坐,酒过三巡,萧栎执酒樽起身,目光越过众臣,径直落在东首的谢渊身上。他声音洪亮,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:“谢卿,自你修订《粮草调度条例》《文武协调章程》,大吴边防固、吏治清、民心安,此等承平景象,你功居首位!朕敬你这杯,愿大吴长治久安!”

    nbsp满殿瞬间寂静,随即响起附和的赞叹声。谢渊起身时,官袍下摆轻扫过案上的玉盘,他躬身接过酒樽,目光扫过席间nbsp——nbsp吏部新尚书正与岳谦举杯示意,户部侍郎陈忠正细查粮饷账目副本,那些曾因文武争执面红耳赤的官员,此刻竟有了几分融洽。他心中一暖,却无半分功成的自得,只朗声道:“陛下谬赞!边防稳固,是李默、岳谦等将官率士卒死战;吏治清明,是六部臣僚恪尽职守;民心安定,是天下百姓躬耕不辍。臣不过是承陛下之命,厘定制度而已,怎敢独揽其功?”nbsp说罢,他举杯一饮而尽,酒液辛辣,却浇不熄心底对那些无名者的记挂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宴罢已近子时,谢渊婉拒了几位武将的挽留,独自走出奉天殿。夜风带着宫墙下的槐花香拂来,吹散了宴间的酒气。宫灯沿着长长的御道次第排开,昏黄的光影在金砖上拖出交错的长影,像极了德胜门城楼上未褪尽的箭痕。他抬头望向夜空,繁星密缀,其中最亮的那颗,竟让他想起宣府卫那个十七岁士卒的眼睛nbsp——nbsp那士卒在粮草延误那日,揣着半块冻硬的麦饼仍死守哨卡,最后力竭而亡,尸身手里还攥着染血的军牌。

    nbsp“文臣运筹,武将冲锋,缺一不可……”nbsp萧栎那日的话又在耳畔响起。谢渊摩挲着腰间的玉带,指尖触到里面藏着的小布包nbsp——nbsp包着那名士卒的半截军牌。他忽然明白,帝王的nbsp“和稀泥”nbsp从非无原则的妥协,而是懂nbsp“文武相制易,相和难”;自己的nbsp“死磕公正”nbsp也非固执,而是要让nbsp“运筹”nbsp不沦为失职的借口,“冲锋”nbsp不变成无谓的牺牲。如今街头巡逻的京营士卒,腰间既挂着兵部的调令,又揣着户部的粮票,这不正是章程落地的模样?

    nbsp回到府中时,门房已点亮了书房的烛火。谢渊脱下官袍,径直走到案前,案上并排放着三样东西:摊开的《兵部边卫奏疏》、叠得整齐的《文武协调章程》,还有那本已翻得边角起皱的《宣府卫士卒伤亡详册》。他坐下时,指尖先落在详册上,轻轻翻开nbsp——“赵小五,十七岁,宣府卫哨卒,成武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断粮殉职”nbsp的字迹映入眼帘。

    nbsp烛火摇曳着,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,时而被奏疏上的墨迹切得零碎,时而又因详册的翻动拉得绵长。谢渊提起朱笔,在nbsp“宣府卫增派冬衣”nbsp的奏疏上批下nbsp“三日内户部核拨款项,兵部派员监造”,笔锋刚劲,未有半分迟疑。批完奏疏,他又拿起章程,指尖划过nbsp“文武联合督查粮草”nbsp那条款,想起今日宴上户部尚书主动与李默商议边粮调度的场景,嘴角终于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。

    nbsp窗外的梆子声敲了两下,谢渊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却未起身歇息。他知道,明日还要去御史台督办李嵩余党的审结案,后日需赴京营查验新训士卒的装备nbsp——nbsp前路从非坦途,旧党残余仍在窥伺,边地冬防尚需筹备。但他低头看着案上的详册,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,心中再无彷徨。

    nbsp坚守公正,不是为了nbsp“功不可没”nbsp的赞誉,而是为了让赵小五们的血不白流;调和文武,不是为了朝堂的表面和谐,而是要让大吴的每一寸土地,都能安放下耕织的犁耙与守边的刀枪。烛火明灭间,谢渊重新提起朱笔,在空白的笺纸上写下nbsp“冬防粮饷核验清单”nbsp几个字,笔尖落下的声响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,像在为未竟的路,刻下坚定的注脚。

    nbsp卷尾语

    nbsp太和殿nbsp“成武和稀”nbsp一案,以文武交争始,以《文武协调章程》成,实为谢渊在nbsp“帝王平衡”nbsp与nbsp“自身原则”nbsp间找到支点的经典博弈。他未因萧栎的和稀泥而妥协,而是借势拿出李嵩贪腐的铁证,既维护了nbsp“严惩失职”nbsp的原则,又未激化文武矛盾,最终推动制度完善,实现了nbsp“个案追责”nbsp到nbsp“体系调和”nbsp的升华,暗合明代nbsp“于谦在文武之争中坚守原则”nbsp的历史轨迹。

    nbsp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nbsp“刚柔并济”nbsp的政治智慧:面对文武争执,他冷眼旁观,不贸然站队,是为nbsp“柔”;拿出李嵩罪证,坚决追责,是为nbsp“刚”;接受nbsp“文武协调使”nbsp之职,调和矛盾,是为nbsp“平衡”;起草章程,从制度上消除隐患,是为nbsp“长远”。这种特质让他在nbsp“帝王施压、文臣反扑”nbsp的困境中,不仅站稳了脚跟,更将一场单纯的朝会争执,转化为完善制度的契机。

    nbsp《大吴名臣传》载:“成武中,文武交争,帝欲和稀,渊执证劾嵩,既肃贪腐,又调矛盾,朝局乃定。”nbsp此案印证了nbsp“真正的平衡,非无原则妥协,而以公正为基”nbsp的真理nbsp——nbsp封建王朝的文武之争本为常态,帝王的和稀泥若失了公正,便成纵容;唯有如谢渊般,以证据为凭,以制度为纲,方能实现真正的朝局稳定。

    nbsp太和殿的争执声早已消散,但谢渊在丹墀下留下的原则与章程,却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。帝王的目光虽曾试探,却终因他的刚直而选择信任;文武的矛盾虽曾尖锐,却终因制度的调和而归于和谐。这场因nbsp“和稀泥”nbsp而起的博弈,终将以nbsp“公正与制度”nbsp的胜利,载入大吴的史册,为后世治国者提供镜鉴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728章 孤臣额锁藏忧色,群僚笑里掩阴钩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