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玄桢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,孤臣持据斥庸顽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以免主官畏首畏尾”。

    nbsp谢渊当即反驳:“陈尚书,粮草延误关乎士卒性命、边防安危,处罚若轻,如何能引起重视?永乐年间,元兴帝北征时,户部尚书因延误粮草一日,被当场革职,正是因此,后续粮草调度从未有误。我们今日修订条例,不是为了苛责官员,而是为了提醒他们,手中的权力关乎国本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
    nbsp陈忠无言以对,只得同意加重处罚条款。期间,御史台副御史提出nbsp“粮草调度需引入第三方监督,除御史台外,可由边卫派专人驻京,参与粮草启运核查”,谢渊欣然采纳:“此举甚好,边卫专人参与,既能及时反馈需求,又能监督调度过程,避免户部单方面说了算。”

    nbsp条例修订期间,谢渊每日都会抽出时间,查阅历代粮草调度的案例nbsp——nbsp永熙帝时,大同卫粮草延误两日,户部侍郎被降职,后续十年再无延误;神武帝开国之初,因粮草调度混乱,导致北伐失利,后制定严格条例,才扭转局面。这些案例都成为条例修订的重要依据,确保条例既符合祖制,又贴合当前实际。

    nbsp半月后,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修订完成,共分nbsp“调度流程”“时限要求”“处罚标准”“监督机制”nbsp四章二十六条,内容详尽,权责明确。谢渊将条例呈给萧栎御批,萧栎看后赞不绝口:“此条例周密严谨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谢卿,你为大吴的粮草调度立下大功,朕欲赏你黄金百两,绸缎千匹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再次推辞:“陛下,修订条例是臣的本分,无需赏赐。若陛下真想奖赏,不如将这些黄金绸缎转赠宣府卫的阵亡士卒家属,以慰亡灵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准你所请。宣府卫之事,就交由你安排。”

    nbsp条例颁布后,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进驻户部,监督条例执行情况。不出一月,效果便已显现:大同卫申请的粮草,户部当日便完成调度;辽东卫的急粮,两日内便启运送达,再也没有出现延误现象。

    nbsp一日,谢渊接到宣府卫李默的书信,称nbsp“士卒得知刘焕被处置、条例颁布后,士气大振,近日操练格外刻苦,瓦剌游骑再不敢靠近边境”。谢渊读着书信,心中十分欣慰,随即命人将萧栎赏赐的黄金绸缎送往宣府卫,分发给出征士卒家属。

    nbsp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。三日后,秦飞送来密报:“大人,张文、王瑾虽已降职,却暗中联络部分文臣,称‘谢渊借粮草之事打压文臣,扩张兵权,欲联名弹劾你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冷笑一声:“让他们弹刻。我行事依规依律,身正不怕影子斜。秦飞,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,若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构陷大臣,立刻向我禀报。”

    nbsp“属下明白。”nbsp秦飞领命而去。

    nbsp谢渊知道,张文、王瑾的弹劾不足为惧,但他们背后的文臣集团若联合起来,仍会带来麻烦。他决定主动出击,命御史台核查张文、王瑾任内的其他事务,寻找他们失职的证据。果然,五日后,御史台查出张文在吏部任内,曾违规提拔三名亲信;王瑾在礼部任内,挪用祭祀银修缮自家府邸。

    nbsp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,萧栎震怒:“张文、王瑾屡教不改,竟敢继续贪腐!传旨,将二人革职为民,永不录用!”

    nbsp此令一出,朝野上下震动,再也无人敢质疑谢渊的处置,文臣集团也收敛了不满情绪。谢渊知道,这并非长久之计,要彻底消除nbsp“官官相护”nbsp的积弊,还需从官员考核入手。他再次向萧栎奏请,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,加强对文臣的考核监督,萧栎准奏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期间,谢渊发现,不仅户部、吏部存在失职贪腐现象,地方官府也有类似问题。江南巡抚在赈灾中克扣赈灾银,山西布政使违规征收赋税,这些都被御史台一一查实。谢渊将情况向萧栎奏报,萧栎命他全权负责查处,谢渊随即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各地,将涉案官员一一抓获,追缴赃款,发放给百姓。

    nbsp百姓们对谢渊感恩戴德,纷纷称他为nbsp“谢青天”。谢渊却只是道:“这是朝廷的本分,若官员都能依规行事,何需我来查处?”nbsp他深知,百姓的赞誉是压力也是动力,唯有继续完善制度,才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nbsp春,《官员考核条例》修订完成,颁布推行。条例规定,官员考核实行nbsp“季度小考,年度大考”,考核内容包括nbsp“政绩、清廉、民生、军纪”nbsp等方面,由吏部、御史台联合考核,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职或罢官;对贪腐、失职者,从重处罚,绝不姑息。

    nbsp条例推行后,全国官员的积极性大幅提高,贪腐失职现象大幅减少,大吴的吏治日益清明,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。边境之上,因粮草调度及时、军器供应充足,边军士气高涨,瓦剌、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。

    nbsp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:“若不是谢卿,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。谢卿,你是大吴的柱石啊!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。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nbsp他看着满殿群臣,心中清楚,这只是大吴繁荣的开始,前路仍需努力。

    nbsp夏,谢渊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赈灾情况。江南刚遭过水灾,朝廷拨付了十万两赈灾银,根据新修订的条例,由户部、御史台联合监督发放。谢渊抵达江南后,没有先去巡抚衙门,而是直接深入灾区,走访流民。

    nbsp流民们告诉谢渊,赈灾银已足额发放,房屋修缮也已完成,官府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,补种庄稼。谢渊十分满意,随即前往巡抚衙门,查看赈灾账目。新上任的江南巡抚是谢渊举荐的清官,账目清晰,收支相符,没有任何问题。

    nbsp巡查期间,谢渊还发现江南的漕粮运输比以往顺畅许多,根据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,漕粮调度由户部、兵部、御史台联合监督,再也没有出现虚报、克扣的现象。谢渊对漕运官员说:“漕粮是京师的生命线,你们责任重大,务必坚守条例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
    nbsp漕运官员躬身道:“谢大人放心,我等定遵条例行事,绝不让漕粮出现任何问题。”

    nbsp离开江南前,谢渊收到萧栎的密诏,称nbsp“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,似有联合犯边之意,命你即刻返回京师,商议边防事宜”。谢渊不敢耽搁,当即启程回京。

    nbsp回到京师后,谢渊立刻入宫见萧栎。萧栎将瓦剌与鞑靼勾结的密报递给谢渊:“谢卿,瓦剌与鞑靼若联合犯边,兵力将达十万,宣府、大同两卫恐难抵挡,你有何对策?”

    nbsp谢渊接过密报,仔细看过,沉声道:“陛下,臣有三策:

    nbsp其一,命宣府卫李默、大同卫岳谦加强布防,增派京营兵力驰援;

    nbsp其二,命户部按条例紧急调拨粮草、军器,确保边军供应;

    nbsp其三,遣使前往瓦剌、鞑靼,离间他们的关系,延缓他们的联合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准奏。三策同时进行,你全权负责统筹调度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领旨后,立刻行动:命杨武率京营五千兵力驰援宣府、大同;命陈忠按条例调拨粮草三万石、军器千件,两日内启运;命礼部选派使者,前往瓦剌、鞑靼。

    nbsp在谢渊的统筹调度下,边军布防迅速加强,粮草、军器及时送达,使者也成功离间了瓦剌与鞑靼的关系,使他们的联合计划破产。瓦剌可汗见无机可乘,只得遣使求和,承诺不再犯边。

    nbsp消息传回京师,萧栎大喜,亲自在奉天殿设宴,庆祝边防安定。宴会上,萧栎再次称赞谢渊:“谢卿,此次边防危机,全靠你处置得当,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!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群臣同心、将士用命的结果。臣只是做了统筹之事。”nbsp他知道,此次危机的化解,不仅是他的功劳,更是新修订条例的成效nbsp——nbsp若没有粮草、军器的及时调度,边军难以迅速布防;若没有官员的高效执行,三策也难以落实。

    nbsp隔年春,大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:边防稳固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粮食丰收,国库充盈。萧栎在朝会上宣布:“今年秋,将举行封禅大典,祭祀天地,以告天下太平。”

    nbsp百官纷纷附和,唯有谢渊出列道:“陛下,封禅大典耗费巨大,且天下虽安,仍需警惕边患、关注民生。不如将封禅的费用用于修缮边墙、资助贫困学子,更能彰显陛下的仁政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谢卿所言极是。封禅大典暂缓,费用用于边墙修缮与贫困学子资助。此事就交由你负责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领旨,心中十分欣慰nbsp——nbsp萧栎能听进谏言,不贪图虚名,这是大吴之幸。

    nbsp此后,谢渊致力于边墙修缮与教育资助,亲自前往边地督查边墙施工,走访各地书院,了解学子需求。在他的努力下,边墙更加坚固,无数贫困学子得到资助,得以安心读书。

    nbsp冬,谢渊因操劳过度,偶感风寒,萧栎命他在家休养。休养期间,他仍不忘朝政,每日批阅公文,关注边防与民生。杨武、秦飞等人每日都会来探望,向他禀报朝政动态。

    nbsp一日,萧栎亲自前来探望,坐在谢渊的病榻旁:“谢卿,你为大吴操劳半生,该好好休息了。朝政之事,有朕与群臣在,你不必担忧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虚弱地笑了笑:“陛下,臣只是放心不下边防与粮草调度。只要条例能严格执行,臣便无牵挂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你放心,条例已深入人心,百官皆能依规行事,大吴的江山定会长治久安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闭上眼睛,心中一片安宁。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那些因粮草延误而死的士卒没有白死,大吴的繁荣稳定,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。

    nbsp卷尾语

    nbsp太和殿粮草延误对质一案,是谢渊以nbsp“证据为刃、制度为盾”,向nbsp“失职之弊、官官相护”nbsp发起的精准冲击。他未逞口舌之快,而是凭借《粮草告急疏》《驿站传递记录》等铁证,层层揭穿刘焕的谎言,既严惩了失职者,又借势推动《户部粮草调度条例》的修订,实现了nbsp“个案追责”nbsp到nbsp“制度防弊”nbsp的跃升,暗合明代nbsp“于谦督粮整弊”nbsp的历史逻辑,尽显直臣nbsp“依规行事、标本兼治”nbsp的政治智慧。

    nbsp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,谢渊的应对始终保持nbsp“冷静与坚定”nbsp的平衡:面对刘焕的狡辩与文臣的包庇,他不怒不躁,逐条拿出证据反驳,是为nbsp“冷静”;揭露延误致士卒死亡的惨烈后果、坚持依规严惩,是为nbsp“坚定”;拒绝帝王赏赐、转赠士卒家属,是为nbsp“无私”;暂缓追查勋贵、循序渐进清除积弊,是为nbsp“智慧”。这种特质让他在nbsp“文臣相护”nbsp的压力下,既守住了原则,又未激化矛盾,将对质的意义延伸至制度建设层面。

    nbsp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成武十三年,渊于太和殿执证对质粮草延误案,严惩刘焕,修订条例,自此边军粮草调度无敢延误者。”nbsp此案印证了nbsp“制度是治国之基,执行是制度之魂”nbsp的真理nbsp——nbsp封建王朝的治理困境,往往不在于无制,而在于有制不依、执纪不严。谢渊的努力,不仅是对一次失职的追责,更是对制度权威的重塑。

    nbsp太和殿的金砖依旧冰冷,但谢渊在丹墀下留下的证据与条例,却为大吴注入了温暖的民生温度。粮草调度的车轮不再因官员失职而停滞,边军士卒的饥寒不再因制度空转而延续,这场看似普通的当庭对质,终将以nbsp“制度守护者”nbsp的名义,镌刻在大吴的史册深处,提醒后世:为官者当守责,治国者当重制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,孤臣持据斥庸顽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