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玄桢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726章 文华殿内宴初开,一语惊筵众语摧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p;nbsp一日,谢渊在户部核查账目时,发现江南漕粮折银中有两万两的去向不明。陈忠见状,连忙解释:“谢大人,这两万两是前尚书刘焕命人拨付给应天府知府的,说是‘用于修缮府衙,但据臣所知,应天府衙并无修缮工程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心中一凛:“应天府知府是谁的门生?”

    nbsp“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。”nbsp陈忠答道。

    nbsp谢渊立刻明白,这两万两定是刘焕借nbsp“修缮府衙”nbsp之名,送给李嵩旧部的好处费。他命人即刻调取应天府的账目,并命秦飞前往应天府核查。三日后,秦飞回报:“大人,应天府知府承认收受两万两白银,称是刘焕让他‘暂存,以备日后李嵩复职之用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,萧栎震怒:“李嵩虽已降职,竟还敢暗中联络旧部,图谋不轨!传旨,将应天府知府革职下狱,李嵩降为庶民,流放辽东,永不录用!”

    nbsp处置完李嵩旧部,谢渊继续推进《粮饷拨付条例》的修订。期间,礼部尚书王瑾曾找到他,希望能在条例中加入nbsp“文臣可参与军饷调度决策”nbsp的条款,谢渊欣然同意:“文臣的智慧与经验,对军饷调度至关重要,理应参与决策。但前提是,必须坚守‘专款专用、不得挪用的原则,若有违反,无论文武,一律严惩。”

    nbsp王瑾对谢渊的公允十分敬佩:“谢大人所言极是,臣定会全力支持条例的推行。”

    nbsp在谢渊的努力下,《粮饷拨付条例》于半月后修订完成,呈给萧栎御批。萧栎看后,赞不绝口:“此条例兼顾文武职责,既保证了军饷的及时拨付,又加强了监督核查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”

    nbsp条例颁布后,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进驻户部、兵部,监督条例的执行情况。不出一月,效果便已显现:边军粮饷拨付从未再延误,克扣现象也大幅减少;地方官员因惧怕玄夜卫的核查,不敢再擅自挪用军饷。

    nbsp宣府卫总兵李默送来书信,称nbsp“士卒已穿上新冬衣,粮饷充足,士气高涨,瓦剌游骑不敢再轻易袭扰”。谢渊读着书信,心中十分欣慰。他将书信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若不是你力排众议,修订条例,边军不知还要受多少苦。你真是大吴的柱石啊!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臣的本分。只是条例虽好,仍需长期监督执行,不可有丝毫松懈。”

    nbsp“你说得对。”nbsp萧栎点头,“朕命你兼任‘粮饷督查使,全权负责条例的监督执行,若有违反者,可先斩后奏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连忙推辞:“陛下,臣已掌兵部与御史台,若再兼任督查使,权柄过重,恐遭非议。恳请陛下另选贤能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沉吟片刻:“既如此,朕命秦飞兼任督查使,受你节制,这样既避免你权柄过重,又能保证监督力度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
    nbsp此后,谢渊与秦飞密切配合,定期巡查各地粮饷拨付情况,严厉惩处违反条例的官员。半年内,共查处克扣、挪用军饷的官员二十余人,其中不乏三品以上的地方大员。朝野上下震动,再也无人敢轻视《粮饷拨付条例》。

    nbsp一日,谢渊在巡查途中,遇到一群流民,为首的老者跪地哭诉:“大人,我们是从山西来的,家乡遭了旱灾,官府不仅不赈灾,还克扣朝廷拨付的赈灾银,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!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谢渊心中一沉,立刻命人前往山西核查。经查,山西巡抚与布政使勾结,克扣赈灾银五万两,中饱私囊。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,萧栎下旨将二人革职下狱,抄没家产,追回的赈灾银全部用于安抚流民。

    nbsp此事过后,谢渊意识到,不仅军饷需要监督,赈灾银、河工银等专项款项也存在克扣风险。他再次向萧栎奏请,将《粮饷拨付条例》的监督范围扩大到所有专项款项,萧栎准奏。

    nbsp随着监督范围的扩大,朝堂的吏治愈发清明。萧栎对谢渊更加信任,许多重大事务都交由他处理。谢渊却始终保持谦逊,遇事必与群臣商议,从不独断专行。

    nbsp一日,萧栎召谢渊入宫,商议nbsp“是否与瓦剌开通互市”nbsp之事。萧栎道:“瓦剌遣使称,愿以马匹、皮毛换取我朝的丝绸、茶叶,开通互市对双方都有利。但朕担心,瓦剌会借互市刺探我朝军情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道:“陛下担忧有理。开通互市可以,但需制定严格的规定:互市地点限定在边境指定城镇,瓦剌商人需持官方颁发的‘互市凭证方可入内;严禁向瓦剌出售铁器、火器等军用品;互市期间,由边军与玄夜卫联合巡逻,防止瓦剌间谍混入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准奏。此事就交由你负责,务必制定周密的互市章程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领旨后,立刻召集兵部、礼部、户部的官员,制定互市章程。期间,有官员提议nbsp“向瓦剌收取高额关税,以充实国库”,谢渊否决道:“互市的目的是安抚瓦剌、稳定边境,而非敛财。关税应适中,既能体现大吴的优待,又不至于让国库亏损。”

    nbsp在谢渊的主持下,互市章程很快制定完成。瓦剌对此十分满意,互市开通后,边境贸易繁荣,双方再未发生大规模冲突。

    nbsp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,仍有暗流涌动。玄夜卫查到,前定国公萧策的旧部仍在暗中联络瓦剌,试图破坏互市,颠覆朝廷。谢渊命秦飞加强对旧部的监控,同时命李默、岳谦加强边防线的布防,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。

    nbsp萧策旧部果然在互市城镇制造骚乱,杀害瓦剌商人,嫁祸给大吴守军。瓦剌可汗震怒,扬言要断绝互市,再次兴兵犯边。

    nbsp消息传来,朝堂一片哗然。部分文臣提议nbsp“严惩守军,向瓦剌道歉”,以平息事端;武将则主张nbsp“出兵讨伐瓦剌,彰显大吴威严”。

    nbsp萧栎召集群臣商议,谢渊出列道:“陛下,骚乱绝非守军所为,定是萧策旧部故意挑拨。若严惩守军,会寒了将士之心;若贸然出兵,会让瓦剌有机可乘。臣恳请陛下命秦飞即刻缉捕萧策旧部,查明真相,同时遣使向瓦剌可汗说明情况,出示证据,以安抚其情绪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准奏。谢卿,遣使之事就交由你负责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领旨后,立刻命秦飞率玄夜卫缉捕萧策旧部。秦飞不负所望,很快将主谋抓获,查明了骚乱的真相。谢渊亲自撰写国书,派遣使者前往瓦剌,向可汗出示证据。瓦剌可汗得知真相后,十分愧疚,不仅没有断绝互市,还遣使向大吴道歉,赠送了一批良马。

    nbsp骚乱平息后,萧栎对谢渊赞不绝口:“谢卿,此次若不是你处置得当,边境又将陷入战火。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啊!”

    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过奖,这是臣的本分。只是萧策旧部仍未彻底肃清,仍是朝廷的隐患。臣恳请陛下命秦飞加大搜捕力度,务必将旧部一网打尽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准奏:“朕命你全权负责搜捕事宜,若有需要,可调动京营兵力。”

    nbsp在谢渊的指挥下,秦飞率玄夜卫历时三月,终于将萧策旧部全部抓获,彻底肃清了这一隐患。边境恢复了平静,互市继续繁荣,大吴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安定时期。

    nbsp谢渊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赈灾银的发放情况。江南刚遭过水灾,朝廷拨付了十万两赈灾银,用于安抚流民、修缮房屋。谢渊抵达江南后,没有先去巡抚衙门,而是直接深入灾区,走访流民。

    nbsp流民们告诉谢渊,赈灾银只发放了半数,余下的被江南巡抚与知府克扣;修缮房屋的木料、砖瓦也被官员以次充好,从中牟利。谢渊心中震怒,立刻命人调取赈灾银账目,并命秦飞的手下暗中核查。

    nbsp经查,江南巡抚与知府果然克扣赈灾银五万两,将劣质木料、砖瓦卖给流民,从中赚取差价。谢渊将二人革职下狱,追回克扣的赈灾银,重新购置优质木料、砖瓦,组织流民修缮房屋。

    nbsp流民们对谢渊感恩戴德,纷纷称他为nbsp“青天大老爷”。谢渊却只是道:“这是朝廷的恩典,也是官员的本分。若有官员再敢克扣赈灾银,定严惩不贷。”

    nbsp巡查期间,谢渊还发现江南的漕粮运输存在漏洞,部分官员与漕运商人勾结,虚报漕粮数量,克扣漕粮。他将此事上报萧栎,萧栎命他顺便整顿漕运。谢渊制定了《漕运整顿条例》,加强对漕粮运输的监督核查,严惩虚报、克扣漕粮的官员与商人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经过整顿,江南的漕运恢复了正常,漕粮运输的效率大幅提高,再也没有出现虚报、克扣的现象。

    nbsp返回京师后,谢渊将江南巡查与漕运整顿的情况向萧栎奏报。萧栎十分满意,欲加赏谢渊,却被谢渊再次推辞:“陛下,江南之事与漕运整顿,都是臣的本分,无需赏赐。若陛下真想奖赏臣,就请陛下下旨,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,从源头上杜绝贪腐。”

    nbsp萧栎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朕命你牵头,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,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,考核不合格者,一律降职或罢官。”

    nbsp谢渊领旨后,立刻召集吏部、御史台的官员,修订《官员考核条例》。条例修订期间,他多次深入地方,了解官员考核的实际情况,确保条例的可行性与公正性。

    nbsp片尾

    nbsp《官员考核条例》修订完成,颁布推行。条例规定,地方官员每半年考核一次,考核内容包括nbsp“政绩、清廉、民生”nbsp等方面,由吏部与御史台联合考核,考核结果直接与官员的升降挂钩。

    nbsp条例推行后,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大幅提高,贪腐现象进一步减少,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。大吴的国力日益强盛,边境稳固,吏治清明,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。

    nbsp谢渊站在太和殿的丹墀下,看着萧栎接受群臣的朝贺,心中十分欣慰。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那些阵亡的士卒、受苦的百姓,终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。但他也清楚,朝堂的博弈从未停止,新的挑战仍会出现。他将继续坚守初心,以一身孤直,守护好大吴的江山与百姓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    nbsp卷尾语

    nbsp文华殿文臣发难一案,以刘焕nbsp“讥文臣无用”nbsp的质问始,以《粮饷拨付条例》的颁布终,实为谢渊在nbsp“文武制衡”nbsp的朝堂生态中,既坚守原则又兼顾平衡的典型博弈。他未堕入nbsp“文武对立”nbsp的陷阱,而是以nbsp“士卒为边防根本”nbsp为核心,既承认文臣统筹之责,又以确凿证据揭出部分文臣失职之实,最终借帝王权威推动制度完善,实现了nbsp“个案纠偏”nbsp到nbsp“体系防弊”nbsp的升华,暗合明代nbsp“于谦协调文武、整饬军饷”nbsp的历史智慧。

    nbsp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nbsp“刚柔并济”nbsp的政治成熟:面对发难时的冷静克制,避免激化矛盾,是为nbsp“柔”;拿出军饷账簿、玄夜卫密报等铁证时的坚决果敢,是为nbsp“刚”;接受王瑾nbsp“文臣参与决策”nbsp的提议,是为nbsp“平衡”;推动条例覆盖所有专项款项,是为nbsp“长远”。这种特质让他在文臣环伺、旧党暗绊的困境中,不仅洗清自身嫌疑,更借机完善了多项制度,其影响远超nbsp“口舌之争”。

    nbsp《大吴名臣传》载:“渊于文华殿力驳文臣之难,非为争胜,实为士卒请命、为制度立规,终使粮饷不滥、吏治日清,时人谓之‘谢公持衡。”nbsp此案印证了nbsp“朝堂和谐不在无争,而在争而有道”nbsp的真理nbsp——nbsp文武之争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常态,关键在于是否以nbsp“社稷为重”。谢渊的胜利,非个人之胜,而是nbsp“公道”nbsp与nbsp“制度”nbsp之胜。

    nbsp文华殿的杯盏声早已消散,但谢渊在宴间留下的nbsp“文武同撑社稷”nbsp的理念,以及由此催生的《粮饷拨付条例》《官员考核条例》等制度,却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。这提醒后世:朝堂之上,唯有摒弃门户之见,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责,方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726章 文华殿内宴初开,一语惊筵众语摧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