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,谁念疆场血染红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举荐者与核验者一并追责。”
nbsp条例修订完毕后,谢渊呈给萧栎御批。萧栎看后,满意道:“此条例周密严谨,可颁布全国推行。谢卿,你为大吴的功赏制度完善立下不世之功,朕欲再加封你为‘太傅,兼领内阁事务,总揽朝政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谢渊连忙躬身推辞:“陛下,臣已掌兵部与御史台,若再兼领内阁,权柄过重,恐遭朝野非议,亦不符‘分权制衡之祖制。且臣出身行伍,于内阁机务不甚精通,恐难胜任。恳请陛下另选贤能,臣愿专注军政与监察,为陛下守护好大吴的边防与吏治。”
nbsp萧栎看着谢渊眼中的坚定,知道他并非故作谦逊,而是真心为朝堂稳定着想,心中愈发敬佩:“既如此,朕不勉强你。但赏不可少,赐你‘免死铁券一面,可免你及子孙一次死罪;另赐良田两千亩,用于赡养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。”
nbsp谢渊接过免死铁券,心中五味杂陈nbsp——nbsp这铁券既是帝王的信任,也是沉甸甸的责任。他再次躬身:“陛下,良田臣恳请转赐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,臣家中尚有薄田,足以度日。免死铁券臣收下,但臣此生只求问心无愧,绝不会用它来抵偿过错。”
nbsp萧栎点头:“准你所请。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之事,便交由你全权处置。”
nbsp离开乾清宫,谢渊立刻命杨武将赏赐的良田分配给阵亡士卒家属,并派人前往各地督查,确保抚恤银足额发放。然而,半月后,却有十余名士卒家属来到御史台上访,哭诉说地方官克扣了他们的抚恤银,仅发放了半数。
nbsp谢渊心中震怒,当即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地方核查。三日后,秦飞回报:“大人,克扣抚恤银的是顺天府知府刘全,他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,与张文过从甚密,此次共克扣抚恤银五千两,分赃给了张文及当地乡绅。”
nbsp谢渊气得浑身发抖nbsp——nbsp这些人竟连阵亡士卒的抚恤银都敢克扣,简直丧心病狂!他当即带着证据入宫,向萧栎奏报此事。萧栎听后,怒不可遏:“刘全、张文竟敢如此大胆!谢卿,命你即刻将二人拿下,交刑部严审,追缴克扣的抚恤银,严惩不贷!”
nbsp谢渊领旨,命秦飞即刻逮捕刘全、张文。经审讯,二人对克扣抚恤银之事供认不讳,还招出了其他三名参与分赃的地方官。谢渊命人将克扣的抚恤银全部追缴,发放给家属,并将刘全、张文等人判处流放,永不录用。
nbsp此事过后,朝野上下震动,再也无人敢轻视战功核验与抚恤发放之事。《战功核录条例》的推行也愈发顺利,各地将领与官员都严格按照条例执行,功赏不公的现象大幅减少。
nbsp成武九年秋,谢渊奉命前往宣府卫巡查边防。抵达宣府卫后,他没有先去总兵府,而是直接来到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的聚居地。这里的百姓看到谢渊,纷纷围上来,拉着他的手诉说感激之情:“谢大人,若不是您,我们连亲人的抚恤银都拿不到,更不会有人记得他们的功劳!”
nbsp谢渊看着百姓们眼中的感激,心中一阵温暖:“这是陛下的恩典,也是各位亲人用命换来的荣耀。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nbsp他走进一户老妇家中,老妇的儿子是德胜门阵亡的士卒,家中只有她一人。老妇拿出一个破旧的布包,里面是儿子的遗物nbsp——nbsp一块染血的令牌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。
nbsp“大人,这是我儿的令牌,您能不能把它放在德胜门的碑前,让他知道,朝廷没有忘了他。”nbsp老妇含泪道。
nbsp谢渊接过令牌,上面的血迹早已发黑,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惨烈。他郑重地点头:“老夫人放心,我一定把令牌放在碑前,让所有来祭拜的人都知道,您的儿子是大吴的英雄。”
nbsp离开聚居地,谢渊来到宣府卫总兵府,与李默、岳谦商议边防事宜。李默道:“大人,自从《战功核录条例》推行后,将士们的士气高涨,训练更加刻苦,边防也比以前稳固多了。”
nbsp岳谦也道:“是啊,以前总有人抱怨功赏不公,现在大家都知道,只要奋勇杀敌,朝廷定不会亏待,都愿意为大吴效命。”
nbsp谢渊点头:“这就好。边防稳固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我们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”nbsp他顿了顿,又道:“我打算在宣府卫也立一块‘阵亡将士碑,将历年在宣府卫阵亡的士卒姓名都刻在碑上,让他们的功绩永远被铭记。”
nbsp李默、岳谦齐声赞同:“大人此举,深得人心!我们立刻着手准备。”
nbsp在谢渊的推动下,宣府卫的nbsp“阵亡将士碑”nbsp很快落成。揭幕仪式上,谢渊亲自为石碑题词:“忠魂昭日月,浩气壮山河。”nbsp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,哭声与敬意交织,场面感人至深。
nbsp返回京师后,谢渊接到萧栎的旨意,命他主持编纂《大吴战功录》,将开国以来的重大战役及阵亡将士名录汇编成册,供后人查阅。谢渊深知此事的重要性,立刻召集兵部、御史台、史馆的官员,组成编纂班子,开始整理资料。
nbsp编纂过程中,谢渊发现,开国以来,有无数像德胜门士卒一样的无名英雄,他们的功绩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。他决定,不仅要收录有记载的将士,还要尽可能搜集无名士卒的事迹,为他们立传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然而,这一决定却遭到了部分史馆官员的反对:“大人,无名士卒没有官方记载,事迹难以核实,若收录入册,恐影响《战功录》的严肃性。”
nbsp谢渊反驳道:“《战功录》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功绩,更在于铭记英雄。那些无名士卒用命守护大吴,他们的事迹即使没有官方记载,也应该被传颂。我们可以通过走访老兵、收集民间传说等方式,尽可能还原他们的事迹,让他们的名字虽未留下,精神却能永存。”
nbsp在谢渊的坚持下,编纂班子开始走访各地老兵,收集民间传说,将许多无名士卒的事迹收录入册。其中,有nbsp“单骑冲阵斩敌酋”nbsp的骑兵,有nbsp“舍身炸敌堡”nbsp的工兵,有nbsp“冒死传递军情”nbsp的斥候……nbsp他们的事迹虽简单,却感人至深。
nbsp萧栎得知后,对谢渊的做法赞不绝口:“谢卿,你做得很好。这些无名英雄是大吴的脊梁,他们的事迹理应被后人铭记。朕亲自为《大吴战功录》作序,让天下人都知道,大吴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献身的英雄。”
nbsp《大吴战功录》编纂完成,共计五十卷,收录了上万名将士的事迹,其中无名士卒占了三成。萧栎在奉天殿举行了隆重的颁书仪式,将《大吴战功录》颁给各地将领与官员,命他们好好学习,铭记英雄事迹。
nbsp颁书仪式后,萧栎单独召见谢渊:“谢卿,《大吴战功录》的编纂,你功不可没。如今大吴边防稳固,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这都是你的功劳。朕年纪渐长,太子尚幼,日后大吴的江山,还要多靠你辅佐。”
nbsp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当竭尽所能,辅佐太子,守护好大吴的江山,不负陛下的信任与托付。”
nbsp萧栎点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份密诏,递给谢渊:“这份密诏,你收好。若日后有奸臣作乱,或太子年幼难以理政,你可凭此诏节制文武百官,稳定朝局。”
nbsp谢渊接过密诏,心中感动不已:“陛下,臣定不辜负您的重托!”
nbsp离开奉天殿,谢渊拿着密诏,站在丹墀上,望着远处的宫墙。他想起德胜门的血与火,想起阵亡士卒的笑容与泪水,想起自己为他们争功、立碑、编纂名录的点点滴滴,心中一片澄澈。他知道,自己所做的一切,都是值得的nbsp——nbsp那些无名英雄的精神,将通过《大吴战功录》传承下去,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吴人守护家园、报效国家。
nbsp此时,秦飞快步走来: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,前定国公萧策的旧部仍在暗中活动,试图联络瓦剌,颠覆朝廷。”
nbsp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:“知道了。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,一旦找到确凿证据,立刻将他们一网打尽。”nbsp他知道,朝堂的博弈从未停止,新的挑战仍会出现,但他无所畏惧nbsp——nbsp他手中有帝王的信任,有百姓的支持,有《大吴战功录》中英雄们的精神指引,定能守护好大吴的江山。
nbsp秦飞果然掌握了萧策旧部联络瓦剌的确凿证据。谢渊立刻奏请萧栎,命秦飞率玄夜卫将其全部抓获,交刑部严审。经审讯,萧策旧部供认不讳,称是受萧策在流放途中的指使,欲借瓦剌之力颠覆朝廷,为萧策报仇。
nbsp萧栎震怒,下旨将萧策赐死,其旧部一律凌迟处死。此事过后,朝野上下再也无人敢觊觎皇位、作乱朝堂,大吴迎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安定繁荣时期。
nbsp谢渊因积劳成疾,连续多日高热不退,卧床不起。消息传入宫中,萧栎心急如焚,当即命太医院院判携三名御医赶赴谢府,同时下旨:“谢渊诊治所需药材,无论多珍贵,皆从内库调取,不得有半分延误。”
nbsp太医院院判诊脉后,面色凝重地对萧栎回奏:“陛下,谢大人是忧思过度、积劳成疾,心脉受损严重,需用‘千年人参‘天山雪莲等名贵药材吊命,且需静心休养,不可再劳心费神。”
nbsp萧栎立刻命人从内库取出珍藏的千年人参,亲自送往谢府:“谢卿,你为大吴操劳半生,若有不测,朕如何对得起德胜门的阵亡将士,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?你务必安心养病,朝政之事,有朕在。”
nbsp谢渊躺在床上,气息微弱,握着萧栎的手,声音沙哑:“陛下……nbsp臣无能……nbsp未能彻底肃清吏治……nbsp未能让所有阵亡士卒都得到抚恤……”
nbsp“这些都不是你的错。”nbsp萧栎打断他,眼中含泪,“你已做得足够好。《战功核录条例》已在全国推行,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也已立好,百姓们都记着你的好。你现在要做的,就是好好养病,等你康复,我们再一起整顿朝政,守护好大吴。”
nbsp在御医的精心诊治和萧栎的悉心照料下,谢渊的病情渐渐有了起色。半个月后,高热退去,能勉强坐起身;一个月后,已能在庭院中缓慢行走。
nbsp杨武、秦飞每日都会来探望,向他禀报朝政动态:《大吴战功录》已增补完毕,收录了宣府卫近年阵亡的两百余名士卒;顺天府克扣抚恤银的余党已全部肃清,地方官不敢再轻视抚恤之事;瓦剌虽未再犯,但边防线仍需加强布防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谢渊听着禀报,心中虽牵挂,却也遵医嘱不再过多干预。一日,萧栎再次前来探望,坐在庭院的石桌旁,与他闲聊:“谢卿,你康复后,打算先从哪件事做起?”
nbsp谢渊望着庭院中初开的梅花,缓缓道:“陛下,臣想先去德胜门看看阵亡将士碑。许久未去,不知碑前是否有人祭拜,不知家属们的生活是否安好。”
nbsp萧栎点头:“好,等你再好些,朕陪你一起去。另外,朕还有一事想托付你nbsp——nbsp近来玄夜卫查到,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,似有联手犯边之意。宣府卫、大同卫的防务虽有李默、岳谦主持,但朕仍不放心。等你康复,想请你再去边防线巡查一次,制定一个长期的边防规划。”
nbsp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精神为之一振:“陛下放心,臣定不辱命!待臣康复,即刻前往边防线,绝不让瓦剌与鞑靼有机可乘。”
nbsp萧栎笑道:“好!朕等着你康复的好消息。另外,朕已命人在京郊为你修建了一座别院,环境清幽,适合休养,等你能远行,便搬过去住,远离朝堂的喧嚣。”
nbsp谢渊心中感动:“陛下对臣的恩情,臣无以为报。”
nbsp“你我君臣相知多年,何谈报答?”nbsp萧栎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大吴的江山,还需要你我携手守护。”
nbsp又过了三个月,谢渊的身体基本康复。他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德胜门,祭拜阵亡将士碑。碑前摆满了百姓们自发献上的鲜花、祭品,还有孩童们用石子拼出的nbsp“英雄”nbsp二字。几名士卒家属正在碑前擦拭字迹,见谢渊前来,纷纷围上来,哽咽道:“谢大人,您终于康复了!我们天天都在为您祈福。”
nbsp谢渊看着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,眼中含泪:“多谢各位还记得他们。朝廷不会忘记英雄,更不会忘记英雄的家属。若有任何困难,随时都可去御史台找我。”
nbsp祭拜完毕,谢渊回到朝中,向萧栎请命前往边防线巡查。萧栎准奏,并命杨武、秦飞随行,协助他制定边防规划。临行前,萧栎亲自在城外为他践行:“谢卿,一路保重。边防线的安危,就交给你了。”
nbsp谢渊翻身上马,对萧栎躬身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护好大吴的边防线,不让一寸土地落入外敌之手!”nbsp说罢,率领随从,策马向边防线疾驰而去。
nbsp此时,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官道上,将谢渊的身影拉得很长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依旧漫长,瓦剌与鞑靼的勾结、朝中可能残留的旧党余孽、尚未完善的吏治体系,都是他需要面对的挑战。但他无所畏惧nbsp——nbsp他的身体虽历经病痛,却依旧坚韧;他的初心虽饱经考验,却从未改变。
nbsp德胜门的阵亡将士碑在风中矗立,《大吴战功录》的墨香在宫中飘散,《战功核录条例》的条文在全国推行。谢渊的使命,远未结束。他将继续以孤臣之身,擎起公道之剑,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,等待着下一场风雨的来临,也等待着为这片土地再添一份安宁与清明。
nbsp卷尾语
nbsp谢渊积劳成疾却终得康复,非仅为帝王眷顾、医术高明,更因他心中nbsp“守纲纪、护苍生”nbsp的信念未绝nbsp——nbsp这份信念支撑他熬过病危之关,也让他在康复后即刻投身边防规划,续写未竟的使命。从核查萧明冒功到肃清抚恤克扣,从推动《战功核录条例》到编纂《大吴战功录》,他的事业从未止步于nbsp“个案纠偏”,而是向着nbsp“制度稳固、边防安宁”nbsp的长远目标推进,暗合明代于谦nbsp“病中仍忧边事”nbsp的史实,尽显直臣nbsp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nbsp的底色。
nbsp此次病情与康复,更成为君臣关系的又一见证:萧栎的nbsp“亲送药材、特建别院”,非仅为私交,更是对nbsp“柱石之臣”nbsp的倚重;谢渊的nbsp“病中念士卒、康复赴边防”,非仅为报恩,更是对nbsp“君臣相知”nbsp的回应。这种超越权斗的信任,为动荡的封建朝堂注入了难得的稳定力量,也为后续的边防博弈、吏治深化埋下伏笔。
nbsp《大吴稗史》载:“成武十二年,渊病愈赴边,帝亲送于郊,百姓夹道相送,谓‘谢公在,边患安。”nbsp此案印证了nbsp“民心所向,在于务实”nbsp的真理nbsp——nbsp谢渊之所以能得帝王信、百姓敬,非因权位之高,而因他始终站在士卒、百姓一边,为无名者发声,为公道而抗争。他的康复,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延续,更是大吴清明吏治、稳固边防的延续。
nbsp德胜门的碑石仍在铭记,《战功录》的篇章尚待增补,边防线的烽燧已然点燃。谢渊的身影虽奔忙于疆场,却如一根无形的脊梁,支撑着大吴的朝政与民心。这场因nbsp“无名士卒争功”nbsp而起的事业,终将在他的持续推动下,成为大吴长治久安的基石;而他未竟的使命,也将在后续的风雨中,续写新的篇章。
喜欢。
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,谁念疆场血染红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