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药膳学徒手记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清晨五点半,广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还泛着夜露的湿气。我跟着陈守义师傅穿过窄巷,推开那扇斑驳的朱漆木门时,药膳坊里的炭火已经烧得正旺。陶制炖盅在灶台上咕嘟作响,蒸腾的热气里裹挟着当归的醇厚与茯苓的清香,在晨光中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。陈师傅用长柄竹勺轻轻搅动砂锅,褐色汤面上浮着的枸杞像玛瑙珠子般滚动。34;看到没有?34;他忽然用勺尖挑起一片半透明的黄芪,34;真正的好药材,炖足三个钟头还能保持这样的形态。34;
nbsp药柜前的地砖被磨出了凹陷,陈师傅的布鞋在上面走出固定的路线。他取药从不用秤,枯瘦的手指在抽屉间游走,抓出的分量却总能精确到令人吃惊。34;八钱茯苓,五钱白术,再加两片十年陈的陈皮。34;他边说边把药材码在桑皮纸上,34;你们年轻人总迷信电子秤,却不知道手指记得住药材的脾气。34;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,在陈旧的百子柜上投下细密的光斑,那些没有标签的抽屉里装着六十年来积攒的经验——左手边第三个抽屉的党参适合体寒的人,而右手边第二格的当归必须搭配少许川芎才能发挥最大功效。
nbsp炖汤的学问远比我想象的复杂。陈师傅的灶台上有三眼炉灶,分别对应不同的火候:最右边是文火,蓝紫色的火苗温柔地舔着砂锅底部,适合需要长时间萃取的补益类汤品;中间是武火,跃动的橙色火焰上方架着双耳铁锅,专门用来处理需要快速锁住鲜味的河鲜;最特别的要数左边那个用陶土自制的隔水炖灶,恒定的水温让炖盅里的花胶保持着最柔韧的质地。34;二十年前有个新加坡商人非要买这个灶,34;陈师傅用火钳调整着炭块的位置,34;他不懂,离了这口老井水,再好的灶也炖不出原来的味道。34;
nbsp下午的课程从辨认食材开始。陈师傅从竹篓里倒出七八种长相相似的菌菇,让我根据菌褶的疏密和柄部的纹理来区分。34;云苓要选断面有朱砂点的,土茯苓得看环纹是否清晰。34;他的指甲在菌盖上一刮,渗出乳白色汁液的才是真正的雷公根。最让我惊讶的是那罐标着34;戊寅年34;的陈皮
第123章 药膳学徒手记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