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8章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青铜鼎比想象中沉,周成煜用地质锤敲了敲鼎身,回声里带着金属的震颤,竟和暗河硝石水的滴落声对上了频率。“下面是空的。”他蹲下身,手指摸到鼎足内侧的凹槽,形状恰好能嵌进铜镜的边缘。
nbsp苏雨晴将四面铜镜一一卡进槽里,绿光顺着鼎身的纹路爬上去,在鼎口凝成个旋转的光团,像极了七十年代电影里的宇宙星云。李默晃了晃铜铃,铃声撞在鼎壁上,震得鼎底“咔嗒”一声轻响,竟缓缓抬升了半寸。
nbsp底下露出个黑木匣子,锁扣上缠着的蓝布条已经褪色,打了个“8”字结——那是当年水文站档案袋的捆法。周小小解开布条时,指尖触到匣面的刻痕,是朵简化的向日葵,和她爷爷旧相册里别着的书签图案分毫不差。
nbsp匣子里的花名册泛黄发脆,纸页边缘卷着毛边,墨迹却依旧清晰。第一页写着“守灵人谱系”,钢笔字力透纸背,和《灵脉开发计划》册子上的笔迹如出一辙。周成煜翻到中间,突然停住——“1975年增补”那栏,张明远的名字旁画着个小小的星号,备注是“暂代黄河段”。
nbsp“还有这个。”李默从匣底摸出个铁皮烟盒,印着“大生产”牌香烟的字样,正是七十年代勘探队员常抽的那种。打开烟盒,里面没有烟,只有半张油印的《东方红》歌谱,背面用铅笔写着串坐标,经纬度换算后,正好指向青海的那口盐井。
nbsp庙外突然传来钟鸣声,是岱庙的晨钟,敲了七下——正是“黄河之声”广播的开播时间。苏雨晴抬头时,看见香炉里的柏叶香正往青铜鼎的方向飘,烟缕在晨光里弯出的弧度,和花名册最后一页画的灵脉走势图完全重合。
nbsp周小小突然注意到鼎壁上的刻字,是用红漆补过的,颜色比其他地方鲜亮些。凑近了看,补刻的部分是行小字:“1976年春,补灵脉于此”,字迹和桥墩暗洞里的凿痕如出一辙,正是老张的手笔。
nbsp“灵脉已经接上了。”周成煜指着窗外,东方的霞光里,黄河水面的绿光正顺着河道往岱庙涌来,像条发光的绸带,缠在庙檐的飞翘上。远处的河堤上,船老大带着众人放起了河灯,火光顺着水流漂向远方,灯影里能看见搪瓷碗做的灯座,在浪里轻轻摇晃。
nbsp李默的铜铃突然自己响了起来,调子是《东方红》的前奏。铃声里,花名册上的名字仿佛活了过来,那些七十年代的身影在晨光里交叠——隧洞里搬炸药的队员,盐井边记录数据的技术员,黄河边放河灯的三个年轻人……最后都化作了眼前的青铜鼎,鼎口的光团渐渐散去,露出里面静静躺着的聚灵珠,珠身上的绿光柔和下来,像极了老收音机里的暖光。
nbsp周小小把烟盒里的坐标抄在笔记本上时,笔尖划过纸页,突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:“七十年代的人信啥?信人定胜天,信薪火相传。”她抬头看向同伴,发现苏雨晴正用手机拍下花名册,李默在给铜铃系上新的红绳,周成煜在鼎足边摆上了那半枝柏叶——四片叶子终于凑成了完整的一枝。
nbsp庙门外的晨雾渐渐散了,阳光穿过棂星门的雕花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极了老照片里的光斑。周小小把铁皮烟盒放进包里时,触到了那半张火车票,青海到山东的路线,正好和灵脉图上的轨迹重合。
nbsp“走吧。”李默摇了摇铜铃,铃声混着远处的黄河水声,像支古老的歌谣。周小小回头望了眼青铜鼎,鼎口的聚灵珠正泛着温润的光,像七十年代夜晚煤油灯的光晕,在岁月里静静流淌。
nbsp河堤上的河灯已经漂远了,最前面那盏是用搪瓷缸做的,灯芯旁压着张纸条,上面用铅笔写着:“爷爷,我找到你说的灵脉了”,字迹稚嫩,却和烟盒里的歌谱背面的铅笔字有几分相似,是某个守灵人后代留下的。
nbsp风里飘来广播的声音,还是那个苍老的嗓音,这次没有杂音:“……现在播放一首老歌,献给守护黄河的人们。”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旋律在河面上回荡,周小小突然发现,铜铃的节奏、滴水的频率、甚至队员们的心跳,都跟着调子轻轻起伏,像整个黄河在跟着一起歌唱。
nbsp周成煜把《灵脉开发计划》册子放进黑木匣,和花名册一起锁回鼎底。
nbsp锁扣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响声,像极了七十年代老式档案柜的锁舌归位声。周成煜拍了拍鼎身的浮尘,指腹蹭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——有新补的红漆,也有被岁月磨平的旧痕,层层叠叠,倒像是无数双手在这青铜上留下的温度。
nbsp庙外的河风突然大了些,吹得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。苏雨晴抬头望见香炉里的烟突然直了,笔直地往青铜鼎的方向钻,在鼎口盘旋成个小小的漩涡,和镜面上的绿光融在一起。她摸出手机刚要拍照,屏幕里突然映出个模糊的影子,站在鼎后廊柱的阴影里,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褂子,袖口卷着,露出小臂上的疤痕——和花名册里老张的照片竟有七分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“是幻觉吗?”她揉了揉眼睛,再看时影子已经散了,只有廊柱上的蛛网在风里轻轻晃,蛛丝上沾着的柏叶碎末,和香炉里飘出的一模一样。
nbsp李默正把最后一枚铜铃系在鼎耳上,红绳打了个结,是勘探队徽章上的那种绕法。他后退两步时,脚边踢到个硬物,低头一看是块碎瓷片,拼起来能看出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搪瓷缸底,边缘还粘着点干涸的柏油,和青海盐井里的油桶残片同个味道。
nbsp“这庙也有年头没修了。”周小小摸着斑驳的朱漆门柱,指缝里渗进点
第668章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