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5章 贾诩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nbsp贾诩却当着袁绍使者的面说道:“袁绍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,又怎能容得下天下的贤才呢?”
nbsp随后,贾诩劝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:“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,名正言顺;袁绍势大,我们以少量兵力投奔他,他必然不会重视我们,而曹操势弱,我们前去投奔,他定会大喜过望;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,必然不会计较过去的恩怨,反而会借此向天下人展示他的宽容,以招揽更多的人才。”
nbsp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,再次投降曹操。
nbsp曹操果然如贾诩所料,不仅没有报复张绣,反而握着张绣的手,设宴款待,封他为扬武将军,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。
nbsp对于贾诩,曹操更是大喜过望,说道:“使我信重于天下者,子也。”
nbsp随即任命贾诩为执金吾,封都亭侯,迁冀州牧。
nbsp贾诩的这一决策,不仅让张绣得以善终,更让自己成功跻身曹操集团的核心层。
nbsp他精准地洞察了曹操的野心、格局与需求,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,为自己和张绣找到了最好的归宿。
nbsp归附曹操后,贾诩凭借其过人的智谋,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,成为曹操麾下重要的谋士之一。
nbsp建安五年(200年),官渡之战爆发,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,战事胶着,曹操军粮将尽,心中十分忧虑,便问贾诩该如何应对。
nbsp贾诩回答道:“您在精明、勇敢、用人、决断这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,之所以相持半年而不能取胜,是因为您过于追求万全之策,不敢冒险。若能抓住时机,果断出击,很快就能决出胜负。”
nbsp曹操听后深受启发,随即率军奇袭乌巢,烧毁袁绍的粮草,最终大败袁绍,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。
nbsp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占领荆州,打算顺江而下,讨伐孙权和刘备。
nbsp贾诩劝阻道:“明公昔破袁氏,今收汉南,威名远着,军势既大;若乘旧楚之饶,以飨吏士,抚安百姓,使安土乐业,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。”
nbsp意思是说,曹操刚刚平定北方和荆州,应该先安抚百姓,发展生产,让江东地区的人自动归附,而不是急于用兵。
nbsp然而,此时的曹操正值志得意满之际,并未听从贾诩的建议,执意率军东进,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,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。
nbsp经此一役,曹操更加认识到贾诩的远见卓识,对他愈发倚重。
nbsp建安十六年(211年),马超、韩遂等关中军阀起兵反叛,曹操率军西征。
nbsp双方在潼关对峙,马超等人多次挑战,曹操坚守不出。
nbsp贾诩向曹操献上离间计,让曹操先与韩遂单独会面,故意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,显得两人关系亲密,又在给韩遂的信中多处涂改,让马超等人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勾结。
nbsp马超等人果然中计,互相猜忌,军心涣散。
nbsp曹操趁机率军出击,大败关中联军,平定了关中地区。
nbsp此计的成功,充分展现了贾诩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心的精准操控。
nbsp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,贾诩与其他人不同,他从不主动献计,只有在曹操询问时才会发表意见,而且每次都能切中要害。
nbsp他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,因此始终保持低调,不结党营私,不参与派系斗争,一门心思只为曹操出谋划策。
nbsp他的儿子贾穆、侄子贾访也都极为低调,从不仗势欺人。
nbsp随着曹操年事渐高,立储之事逐渐提上日程。
nbsp当时,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太子之位,明争暗斗,许多大臣都卷入其中。
nbsp贾诩深知立储之事关系重大,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,因此始终保持中立,不偏不倚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有一次,曹操私下询问贾诩对立储的看法,贾诩却沉默不语。
nbsp曹操问道:“你为何不说话?”
nbsp贾诩回答道:“我正在思考一件事。”曹操追问:“思考什么事?”
nbsp贾诩说:“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。”
nbsp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,导致儿子们互相争斗,最终身死国灭。
nbsp曹操听后,恍然大悟,明白了贾诩的意思,随即下定决心立长子曹丕为太子。
nbsp贾诩的这一回答,既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,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可谓是滴水不漏。
nbsp曹丕被立为太子后,对贾诩十分感激。
nbsp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称帝,建立曹魏政权,任命贾诩为太尉,进爵魏寿乡侯,增食邑三百户,前后共八百户。
nbsp又分食邑二百户,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,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。
nbsp位极人臣的贾诩,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谨慎低调。
nbsp他深知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由,请求辞官归隐,远离朝堂纷争。
nbsp他闭门自守,不与其他大臣交往,甚至子女的婚嫁也都选择普通人家,从不与权贵联姻。
nbsp黄初四年(223年),贾诩去世,享年七十七岁,谥号肃侯。
nbsp他的儿子贾穆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nbsp贾诩一生,历经东汉末年的乱世,辗转于多个诸侯之间,却总能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身,并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显赫的地位。
nbsp贾诩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被后人称为“毒士”,因其计策往往直击要害,不计后果,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动荡。
nbsp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的智谋在三国时期堪称一绝,他对人心的洞察、对时局的把握,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。
nbsp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贾诩:“贾诩,庶乎算无遗策,经达权变,其良、平之亚欤!”
nbsp将他与张良、陈平相提并论,这无疑是对他智谋的高度认可。
nbsp然而,也有人对贾诩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,认为他为了自保而不择手段,多次挑起战乱,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
nbsp但在那个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的乱世,道德往往是苍白无力的,生存才是第一要务。
nbsp贾诩的所有计策,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和所属群体的利益,这或许是他作为一个谋士的本能。
nbsp无论如何,贾诩都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生存之道,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nbsp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敏锐的洞察力、果断的决策力和低调谨慎的处世态度,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。
nbsp他的智谋,如同深海中的暗流,看似平静,却能在不经意间改变历史的走向,堪称中国古代谋士中的佼佼者。
喜欢。
第245章 贾诩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