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貂蝉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nbsp他既是贪恋貂蝉的美貌,又觉得被董卓羞辱——自己替他出生入死,他却抢走自己心爱的女人,这口气如何咽得下?
nbsp他开始频繁出入相府,有时是借故议事,有时是送些稀罕玩意儿,实则都是为了见貂蝉一面。
nbsp真正的爆发,在一个初夏的午后。
nbsp那天董卓受献帝召见,入宫议事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吕布趁机溜进相府,直奔凤仪亭——他知道,貂蝉常去那里焚香。
nbsp果然,亭中石桌上摆着香炉,貂蝉正坐在石凳上,手里绞着帕子。
nbsp见吕布来了,她站起身,眼圈立刻红了。
nbsp“将军,你可来了。”她声音哽咽,“太师昨日又醉酒,说要将我赐给西凉来的偏将……妾宁死不从!”
nbsp吕布一听,怒火中烧:“老贼敢尔!”
nbsp貂蝉扑进他怀里,哭得浑身发抖:“将军若再不出手,妾便只能一死,以证清白了!”
nbsp吕布紧紧抱着她,正想说些什么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暴喝:“好个逆子!竟敢调戏我的女人!”
nbsp董卓不知何时回来了,正站在亭外,脸色铁青。
nbsp原来他在宫中心神不宁,总觉得有事要发生,便提前折返,没想到撞见这一幕。
nbsp吕布吓得魂飞魄散,推开貂蝉就要跑。
nbsp董卓抄起旁边的方天画戟——那是吕布落在亭外的兵器——便朝他掷去。
nbsp画戟擦着吕布的耳边飞过,钉在远处的槐树上,箭羽嗡嗡作响。
nbsp吕布回头看了一眼,不敢停留,策马狂奔而去。
nbsp董卓气得当堂吐血,指着貂蝉骂道:“贱人!竟敢挑拨离间!”
nbsp貂蝉却立刻跪下,哭得梨花带雨:“是吕将军强行闯入,妾抵死不从,太师明鉴!”
nbsp董卓本就疼她,又见她哭得可怜,怒火消了大半,只把账全算在了吕布头上。
nbsp凤仪亭之事后,父子俩彻底撕破了脸。
nbsp董卓怕吕布报复,让侍卫日夜守着相府;吕布则恨董卓夺他所爱,更怕他秋后算账,整日提心吊胆。
nbsp貂蝉看在眼里,知道时机快到了。
nbsp她趁董卓睡着时,偷偷给吕布传了张字条,上面只写着:“太师欲除将军,速做打算。”
nbsp这字条像最后一根稻草,压垮了吕布的犹豫。
nbsp他连夜去见王允,一进门就跪下:“司徒救我!”
nbsp王允等的就是这句话,他扶起吕布,厉声道:“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,为何要屈居老贼之下?若能诛杀董卓,匡扶汉室,便是千古功臣!”
nbsp吕布攥紧拳头,想起凤仪亭的羞辱,想起貂蝉的泪眼,终于下定决心:“布听司徒的!”
nbsp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,洛阳城的晨雾还没散,未央宫前就站满了文武百官。
nbsp今日是献帝设朝的日子,也是董卓的死期。
nbsp王允穿着朝服,站在队列里,手心里全是汗;吕布披着铠甲,握着方天画戟,眼神却不时瞟向董卓的马车来的方向。
nbsp辰时三刻,董卓的仪仗到了。
nbsp他坐在装饰着金鳞的马车里,左右有铁甲军护卫,车帘掀开时,能看见他满脸的得意——昨夜貂蝉陪他喝了酒,说他“soon要登九五之尊”,乐得他合不拢嘴。
nbsp马车刚到宫门前,忽然有人喊:“有刺客!”
nbsp董卓吓得大叫:“吾儿奉先何在?”
nbsp吕布从人群里冲出来,高声道:“儿在此!”
nbsp可他没去护驾,反而一戟刺向董卓的胸口。
nbsp画戟穿透了董卓的锦袍,带出一股鲜血。
nbsp“逆子!你敢……”董卓瞪大眼睛,话没说完就断了气。
nbsp周围的士兵先是愣住,随即爆发出欢呼——他们早就受够了董卓的暴虐。
nbsp百姓们听说董卓死了,纷纷涌上街头,用石头砸他的尸体,甚至有人割下他的舌头叫卖。
nbsp王允站在宫墙上,看着下方狂欢的人群,忽然想起了貂蝉——若不是这个女孩,这一切或许永远不会发生。
nbsp可貂蝉在哪?
nbsp有人说,董卓死后,吕布立刻冲进相府,把貂蝉接了出来,藏在自己的将军府里。
nbsp那时的吕布,成了洛阳城的英雄,他以为自己能像董卓一样掌控朝政,却不知乱世之中,没有根基的勇武,不过是昙花一现。
nbsp也有人说,貂蝉根本没等吕布。
nbsp她趁着宫中大乱,换上了一身男装,带着那半块玉佩,混在流民里逃出了洛阳。
nbsp她一路向西,回了洛水之畔,在当年任记酒肆的废墟上,盖了间茅屋,教附近的村姑们织布绣花,再也没人知道她的过去。
nbsp吕布在洛阳没待多久。
nbsp他杀了董卓,却没能稳住局面,反而因为纵兵劫掠,惹得百姓怨声载道。
nbsp王允又刚愎自用,不肯赦免董卓的旧部,导致李傕、郭汜等人反扑,洛阳再次陷入战火。
nbsp吕布抵挡不住,带着残兵逃出洛阳,开始了四处漂泊的日子。
nbsp他后来去了徐州,被刘备收留,却又趁刘备外出时夺了徐州。
nbsp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曹操率军围攻下邳,吕布被困了三个月,手下的将领纷纷叛变。
nbsp城破那天,他被捆着押到曹操面前,还想求饶,却被刘备一句“公不见丁建阳、董卓之事乎”点醒,最终被缢死在白门楼。
nbsp史书记载,吕布死后,“妻女不知所踪”。
nbsp有人说,那“妻女”里,就有貂蝉。或许她跟着吕布颠沛流离了六年,看他从意气风发的将军,变成众叛亲离的败将;或许她在城破时,抱着那半块玉佩,在战火中闭上了眼睛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正史里,关于貂蝉的记载,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nbsp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只提到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,导致二人反目,却没说那婢女叫什么,更没提“连环计”。
nbsp直到元代的《三国志平话》,才出现了“貂蝉”这个名字,说她是“本姓任,小字红昌”。
nbsp而让她名扬天下的,是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。
nbsp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
nbsp历史记住了帝王将相的功过,却常常忘了那些在乱世中挣扎的普通人。
nbsp貂蝉或许从未存在过,或许她的故事被后人添了太多想象,但人们愿意相信她的存在——相信在那个男人厮杀的年代,曾有一个女子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在历史的缝隙里,劈开了一道光。
nbsp唐代诗人李贺写过一首《吕将军歌》:“吕将军,骑赤兔。独携大胆出秦门,金粟堆边哭陵树。”
nbsp诗里没提貂蝉,可后人总爱在这句诗旁批注:“彼时凤仪亭畔月,应照红妆泪未干。”
nbsp或许在文人心中,那个在吕布的勇武与董卓的暴虐之间周旋的女子,早已成了乱世里最鲜活的注脚。
nbsp宋代时,洛阳城里还有座“貂蝉祠”,据说是当年王允的旧部为纪念她所建。
nbsp祠里没有神像,只挂着一幅画:洛水之畔,一个女子背对着观者,手里握着半块玉佩,水面上倒映着她模糊的面容,像隔着一层永远也拨不开的雾。
nbsp每逢清明,总有人来烧香,有白发老者,也有垂髫小儿——老者或许记得父辈讲的连环计,小儿则是听着“闭月”的传说来的。
nbsp元代杂剧中,关于貂蝉的戏码格外多。
nbsp《锦云堂暗定连环计》里,她唱:“我则待显奇功,立大节,灭尽那董卓党,扫除那吕氏邪。”
nbsp字里行间全是豪情;《夺戟》一折中,她与吕布在凤仪亭重逢,唱“则为你如花貌,引的我心暗焦,害得我意无聊”,又满是小儿女情态。
nbsp戏文里的她,既是救国的义女,也是痴情的女子,像一块多棱镜,每个角度都闪着不同的光。
nbsp到了明清,说书人在茶馆里讲《三国》,只要说到貂蝉,座儿们总会格外安静。
nbsp说到她许给吕布时,有人叹气;说到她入相府时,有人攥拳;说到凤仪亭畔董卓掷戟,满场都会发出低低的惊呼;可说到她最终的结局,说书人往往会顿住,端起茶碗抿一口,慢悠悠地说:“后来啊……后来就没人见过她了。”
nbsp没人见过,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。
nbsp她不必像西施那样,功成后随范蠡泛舟五湖,也不必像王昭君那样,在塞北大漠里终老。
nbsp她就像一阵风,吹乱了董卓的朝服,吹折了吕布的画戟,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褶皱里,只留下一个名字,供后人揣度。
nbsp乾隆年间,有个叫赵翼的史学家,在《廿二史札记》里写:“古来亡国,未必皆由女祸。”
nbsp他说的是妲己、褒姒,可后人读着,总会想起貂蝉。
nbsp她不是祸水,而是乱世里的一把刀,被王允递出去,完成了使命,便被收进了鞘——只是这把刀,是有血有肉的,会疼,会哭,会在月夜里想起洛水边的铜铃。
nbsp如今,洛阳的洛水还在流,凤仪亭的旧址早已淹没在高楼之下,可“貂蝉”这两个字,依然活着。
nbsp在戏台上,在小说里,在父母给女儿取名字时偶尔闪过的念头里。
nbsp她是“四大美女”里最神秘的一个,没有确凿的生平,没有传世的画像,却比任何人都更贴近那个时代的真相——
nbsp那真相是,在男人争权夺利的游戏里,女人未必是棋子;在王朝更迭的洪流中,弱者也能掀起巨浪。
nbsp就像洛水,看似温柔,却能穿透岩石,冲刷出属于自己的河道。
nbsp或许有一天,某个在洛水边散步的人,会捡到半块刻着玉兰的玉佩。
nbsp那时风会吹过水面,带来千年前的琵琶声,像在说:
nbsp我来过,我爱过,我救过这天下。
nbsp这就够了。
喜欢。
第243章 貂蝉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