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7章 朱恒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不可耐地问。
nbsp朱桓摇头:“再等等。曹休是百战老将,败而不溃,必有后招。”
nbsp果然,到了半夜,一队曹军骑兵匆匆赶来,试图修复栈道——是曹休派来的先锋,想打通退路。
nbsp朱桓一声令下,滚石如暴雨般砸下,曹军骑兵惨叫着坠入深谷。
nbsp天亮时,石亭的战事已近尾声。
nbsp曹休带着残部狼狈逃窜,来到夹石关前,见栈道被毁,顿时面如死灰。
nbsp就在这时,朱桓率军从两侧山谷杀出,吴军将士齐声呐喊:“曹休受死!”
nbsp曹休挥剑抵抗,却怎奈军心已散。
nbsp朱桓策马追上他,横刀挡住去路:“曹都督,何不降了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曹休怒目圆睁:“竖子敢尔!”
nbsp举枪便刺。
nbsp朱桓侧身避开,反手一刀挑落他的枪缨。
nbsp两人战在一处,朱桓的刀法学自其父,又经多年沙场磨砺,越发凌厉迅猛。
nbsp三十回合后,曹休体力不支,被朱桓一脚踹落马下。
nbsp吴军大获全胜,斩首万余,缴获粮草辎重无数。
nbsp孙权在武昌设宴庆功,亲自为朱桓斟酒:“若非文穆断其归路,此战难有如此大胜。”
nbsp朱桓接过酒盏,忽然想起濡须口的那个夜晚。
nbsp那时的他,还只是个渴望证明自己的少年,而如今,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江东柱石。
nbsp窗外的月光洒进帐内,照在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上——那是岁月与沙场刻下的勋章。
nbsp黄龙元年,孙权称帝,定都建业。
nbsp朱桓被封为前将军,领青州牧,镇守濡须。
nbsp这座他曾浴血奋战的要塞,成了他后半生的战场。
nbsp初夏的濡须坞,杨柳依依。
nbsp朱桓站在了望塔上,望着江面上训练的船队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nbsp回头一看,是他的长子朱异,这孩子刚满十六岁,继承了他的勇武,却少了几分沉稳。
nbsp“父亲,为何不让我随吕岱将军去征交趾?”
nbsp朱异一脸不服气,“我已能拉开三石弓,难道还比不上那些老兵?”
nbsp朱桓指着江面上的船队:“你看那楼船,看似威风,若舵手不稳,转眼就会倾覆。用兵亦然,勇力只是船板,智谋才是舵盘。”
nbsp他顿了顿,从怀中掏出一卷兵书,“先把这《孙子兵法》背熟,再跟我学如何观水势、辨风向。”
nbsp朱异接过兵书,嘟囔道:“父亲当年像我这么大,都已经上战场了。”
nbsp“此一时彼一时。”朱桓望着远方的烽火台,“当年我是为了活下去,如今你是为了守住家业。守住比攻取更难,需得有十二分的谨慎。”
nbsp正说着,了望兵忽然喊道:“北岸有异动!”
nbsp朱桓拿起望远镜望去,只见曹军在北岸筑起了新的营垒,旗帜上写着“曹爽”二字。他眉头微皱——曹爽是曹操的侄孙,近年在魏国崭露头角,此番前来,怕是来者不善。
nbsp“传令下去,加强戒备,每日派巡船沿北岸侦查。”朱桓下令道,“另外,让人把上游的水闸打开,降低濡须水的水位。”
nbsp朱异不解:“为何要放水?水位低了,曹军不是更容易渡江吗?”
nbsp“傻孩子。”朱桓笑道,“曹爽若要渡江,定会趁涨水时用大船。我先降低水位,等他船队过来,再突然放水,水流湍急,他的船必难操控。”
nbsp果然,三日后,曹爽派五千曹军乘大船渡江,想趁夜偷袭濡须坞。
nbsp谁知船行至江心,上游忽然传来轰隆声,江水瞬间上涨,水流变得湍急。
nbsp曹军大船在浪中摇晃,根本无法靠岸。
nbsp“放箭!”朱桓站在坞墙之上,一声令下,万箭齐发。
nbsp曹军大船成了活靶子,纷纷中箭起火,溺死者不计其数。
nbsp曹爽在北岸见状,气得拔剑劈断了帅旗,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船队覆灭。
nbsp捷报传到建业,孙权龙颜大悦,赐给朱桓一副镶嵌宝石的铠甲。
nbsp朱桓却把铠甲转赐给了朱异:“这是给你的,算是你观水势有功。”
nbsp朱异捧着铠甲,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苦心。
nbsp那些看似严苛的教导,实则是把自己多年的沙场经验,一点点揉碎了教给他。
nbsp秋风吹过濡须坞时,朱桓病倒了。
nbsp孙权派来的太医诊脉后,摇头叹息:“将军是积劳成疾,需得静养。”
nbsp朱桓躺在病榻上,望着窗外的落叶,忽然对朱异说:“把地图拿来。”
nbsp朱异铺开地图,朱桓的手指在濡须口的位置画了个圈:“记住,这里的水位在每月初三、十八会涨三尺,敌军若此时来攻,需在下游设伏。还有那处山坳,冬天会刮西北风,可在那里埋伏火攻队……”
nbsp他絮絮叨叨地说着,朱异在一旁认真记录,直到夜色渐深。
nbsp朱桓的声音越来越低,最后指着北方,喃喃道:“守住江东……守住……”
nbsp朱异握住父亲的手,那双手曾握过刀、执过剑,如今却只剩下冰凉的温度。
nbsp他忽然明白,父亲镇守的不只是一座坞堡,更是江东百姓的安宁,是孙家三代经营的基业。
nbsp赤乌元年的冬天,濡须坞飘起了大雪。
nbsp朱桓的葬礼办得很隆重,孙权亲自前来吊唁,望着灵柩上那柄“破虏剑”,老泪纵横:“文穆一走,江东再无如此知兵善战之将了。”
nbsp朱异身着孝服,站在灵前,手里捧着父亲的兵书。
nbsp书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,是当年朱桓在丹徒演武场画的阵图,旁边还有一行小字:
nbsp“为将者,当护佑一方百姓,不让战火染家园。”
nbsp葬礼结束后,朱异独自登上了望塔。
nbsp大雪覆盖了江面上的战船,也覆盖了北岸的曹营。
nbsp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守住比攻取更难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远处传来巡船的号角声,朱异握紧了腰间的佩剑——那是父亲留给她的。
nbsp风雪中,他的身影与多年前那个丹徒少年渐渐重合,一样的眼神,一样的决心。
nbsp许多年后,当陈寿撰写《三国志》时,在吴书十卷中为朱桓写下这样的评语:“桓性护前,耻为人下,然轻财贵义,兼以强识,与人一面,数十年不忘,部曲万口,妻子尽识之。爱养吏士,赡护六亲,俸禄产业,皆与共分。”
nbsp而在濡须坞的百姓口中,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
nbsp丹徒少年郎,仗剑赴疆场。
nbsp濡须口前浪,石亭岭上霜。
nbsp一朝归黄土,英名万古扬。
nbsp朱异站在了望塔上,听着江风送来的歌谣,眼眶不禁湿润。
nbsp他知道,父亲的故事并没有结束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。
nbsp开春后,曹爽果然再次来犯。
nbsp这一次,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,没有选择在涨水时渡江,而是趁夜派了一支精锐部队,试图从濡须坞西侧的山涧偷渡。
nbsp朱异得到消息时,正按照父亲的教导,在沙盘上推演军情。
nbsp他看着沙盘上的山涧,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那处山坳,冬天会刮西北风,可在那里埋伏火攻队。”
nbsp虽然现在已是春天,但山涧里的风依旧很大,而且是从西北往东南吹。
nbsp“来人!”朱异下令道,“带五百精兵,随我去西侧山涧!”
nbsp将士们跟着朱异来到山涧附近,只见曹军正在涧底小心翼翼地搭建浮桥。
nbsp朱异冷笑一声,低声传令:“每人带十支火箭,听我号令,同时发射!”
nbsp五百支火箭带着火光,像一群火鸟,朝着涧底的曹军飞去。
nbsp曹军猝不及防,被火箭射中,顿时燃起熊熊大火。
nbsp山涧里的风助长了火势,曹军阵脚大乱,纷纷四散奔逃。
nbsp朱异率军冲杀下去,斩杀了不少曹军,缴获了大量的兵器和粮草。
nbsp这一战,让朱异在军中树立了威信,也让他更加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nbsp几年后,朱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,成为了濡须坞的新守将。
nbsp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,爱护将士,体恤百姓,把濡须坞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nbsp有一次,孙权巡视濡须坞,看到这里的景象,满意地点了点头:“朱异,你没有辜负你父亲的期望。有你镇守濡须,我就放心了。”
nbsp朱异跪拜道:“臣能有今日,全靠父亲的教导。臣定当竭尽全力,守住江东,不负主公所托。”
nbsp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濡须坞的城墙上,给这座古老的要塞镀上了一层金色。
nbsp朱异站在城墙上,望着远方的江面,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。
nbsp他知道,父亲一直都在,在他的心中,在濡须坞的每一寸土地上,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江东大地。
nbsp朱桓的故事,就像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,在江东大地上流传了千古。
nbsp他的勇武,他的智谋,他的忠诚,都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榜样。
nbsp而他的精神,也如同濡须口的江水,源源不断地流淌着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江东儿女。
喜欢。
第227章 朱恒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