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4章 告别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北京,农业部大楼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内,冷气开得很足,却丝毫压不住场内庄重而热烈的气氛。
nbsp主席台后方,鲜红的横幅上,“赴埃塞农业合作项目第一期出征动员大会”一行大字遒劲有力,如同一声无声的号令,让整个会场弥漫着一种出征前的肃穆与激昂。
nbsp台下,将近百名即将远征的队员们坐得整整齐齐。
nbsp他们统一身着深蓝色的作训服,仿佛一片沉静而深邃的海洋。
nbsp这支队伍构成多元却目标一致:鬓角染霜、眼神睿智的农学家和资深工程师;年富力强、技术精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;朝气蓬勃、充满求知欲的翻译和医护人员。尽管年龄、专业各异,但此刻,每个人都将背挺得笔直,精神高度集中,脸上洋溢着使命感和难以抑制的兴奋。
nbsp周部长亲自主持会议,声音通过麦克风回荡在会场每一个角落。他的动员讲话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,剖析了项目对于国家探索农业国际合作新模式的重大意义;又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,反复强调了人身安全、政治安全、技术安全的重要性,语重心长,字字千钧。
nbsp接着,李振邦作为项目总协调人走上讲台。他没有过多渲染情绪,而是用清晰冷静的语调,介绍了长达数月的筹备工作:从实地考察、可行性论证,到设备采购、人员选拔、物流方案,再到与埃塞方多层次、多轮次的沟通协调。
nbsp他将第一阶段在绍阿地区的具体任务目标分解得清晰明了——开垦面积、土壤改良进度、首季作物种植指标、本地员工培训计划等等。他的汇报务实、精准,像一份清晰的作战地图,让每一位队员都明白了自己要去哪里,要做什么,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。
nbsp随后,方稷和赵老也分别发言。方稷从技术总负责人的角度,强调了技术标准的严肃性和因地制宜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,要求大家“既要带去先进技术,也要尊重当地实际,做出最适应非洲土地的‘中国方案”。
nbsp赵老则从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角度,娓娓道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叮嘱不同专业的队员要密切配合,“到了国外,我们就是一个整体,代表的是中国农业人的形象和能力”。
nbsp台上领导讲话时,方稷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。他的视线掠过那一张张或年轻或成熟的面庞,仿佛在检阅一支即将开赴前线的特殊兵团。
nbsp他看到坐在前排的博士生小王,双手紧紧攥着,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,年轻的脸上混合着紧张和巨大的兴奋,眼神亮得惊人,仿佛已经看到了非洲大地上那片等待他们去耕耘的广阔田野。
nbsp他看到几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老专家,他们神情沉稳笃定,嘴角带着一丝从容的微笑,那是经历过无数科研攻关和田间地头考验后沉淀下来的自信与平静,他们是这支队伍的“压舱石”。
nbsp他还看到
第364章 告别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