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09章 真实的伟大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天一样,从巡田开始;

    nbsp她描述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如何小心地捧起一株麦苗,描述他如何跪在沙地里检查滴灌管道,描述实验室里那些无声的夜晚。

    nbsp写到第三千字时,徐慧突然停下来。她意识到,这篇文章可能不符合台里期待的34;先进工作者典型报道34;,但它是最真实的。

    nbsp交稿前一天,制片人老陈来到剪辑室。

    nbsp34;让我看看你们做的成片,34;老陈拉过一把椅子,34;台领导很重视这个报道。34;

    nbsp小张紧张地播放粗剪版本。45分钟的片子里,有大段漫长的田间工作镜头,有实验室里重复的操作,有方稷教授简短的几乎算不上34;金句34;的回答。

    nbsp放映结束,剪辑室里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nbsp34;这就是你们做的东西?34;老陈终于开口,34;没有激动人心的突破时刻?没有感人至深的奉献故事?甚至连个像样的采访感言都没有?34;

    nbsp小张低下头,徐慧却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nbsp34;陈导,您还记得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报道吗?34;她平静地问。

    nbsp34;当然是展现先进工作者的;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34;展现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,不是吗?34;徐慧打断他,34;我原本也期待着拍到震撼的画面,听到精彩的故事。但在那里的七天,我看到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,是千万次重复的操作,是在无人喝彩中的执着。34;

    nbsp她调出一段画面——方稷在深夜的实验室里,小心地擦拭显微镜镜头。

    nbsp34;这才是最真实的科学家。不是在领奖台上,而是在这些无人看见的角落里。34;

    nbsp老陈沉默了。他看着画面中那个专注的身影,良久,轻轻点头:34;你说得对。但是;

    nbsp他指着几个特别漫长的段落:34;真实不代表枯燥。我们可以保留这种真实感,但需要找到更好的叙事节奏。34;

    nbsp接下来的48小时,徐慧和小张几乎住在剪辑室里。他们不再刻意寻找34;精彩瞬间34;,而是让画面自己说话:

    nbsp方稷测量麦苗时的特写,那双粗糙的手与嫩绿的植株形成强烈对比;

    nbsp实验室里,他因为一个异常数据反复验证直到深夜;

    nbsp还有那个漫长的黄昏,他独自在田埂上前行,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...

    nbsp在最后的成片中,徐慧选择了一段看似平淡的对话。当她问方稷34;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下来34;时,方教授只是笑了笑,说并没有什么,如果一定要有,就是想让大家都吃饱饭。

    nbsp然后镜头切向广阔的麦田,绿浪在沙漠中翻滚。

    nbsp节目播出那晚,徐慧紧张地守在电视机前。当45分钟的纪录片结束时,她的手机开始不停震动。

    nbsp第一个打来的是大学同学:34;太震撼了!我从没想过科学研究是这样的!34;

    nbsp然后是导师:34;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科研工作者纪录片。34;

    nbsp最让徐慧意外的是,很多科研工作者也给报社寄来了信件,

    nbsp34;终于有人拍出我们的日常了!34;

    nbsp34;这就是最真实的科研,日复一日的坚持。34;

    nbsp34;向所有在无人喝彩中前行的科学工作者致敬!34;

    nbsp她走到窗前,北京的夜空看不到沙漠那样璀璨的星河,但她知道,在远方的沙漠里,依然有人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工作,在田埂上测量,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推动着科学的边界。

    nbsp徐慧重新打开电脑,开始撰写下一个采访计划。这次,她不会再寻找想象中的英雄,而是要记录下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、真实的伟大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309章 真实的伟大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