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7集:百姓送粮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渭水寒,边声暖
nbsp深秋的河西,寒风裹着沙尘,在渭水畔的官道上卷出一道道黄龙。王翦勒住马缰,胯下的乌骓马打了个响鼻,蹄铁踏过凝结着白霜的土块,发出细碎的“咯吱”声。他抬手拢了拢玄色甲胄的领口,目光越过成片枯黄的芦苇,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秦魏边境烽燧——那烽燧顶端的黑烟已连续三日未熄,昨日哨探传回消息,魏人在汾阴城外集结了近万兵力,营帐连绵数里,连巡哨的骑兵都比往日多了三倍。
nbsp“伍长,前面就是河阳驿了,按令咱们得在驿馆休整半时辰,再往烽燧营押送冬衣。”身后传来士卒赵二的声音,他推着一辆满载粗布棉衣的木车,额头上却渗着细汗。王翦回头看了眼队伍,二十名士卒半数推着粮车,半数扛着捆扎好的弩箭,每个人的甲胄上都蒙着一层薄尘,却没人敢懈怠——自三日前咸阳传来“加强边境戒备”的檄文,整个河西的秦军都动了起来,从栎阳府库调运的粟米、冬衣昼夜不停地往边境送,连寻常百姓都察觉到了空气中的紧张。
nbsp正说着,远处忽然传来一阵车轮滚动的“轱辘”声,夹杂着妇人的笑语。王翦眉头微蹙,抬手示意队伍停下,按在腰间铜剑上的手紧了紧——这荒郊野岭,怎会有百姓出行?可待那队人影走近,他却愣住了:打头的是辆牛车,车辕上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,身上裹着件打了补丁的褐衣,手里却提着两个冒着热气的陶瓮;牛车后跟着十余个村民,有推着粮车的汉子,有抱着布包的妇人,甚至还有两个半大的孩童,手里各提着一篮蒸饼,小脸蛋冻得通红,却跑得格外起劲儿。
nbsp“是河阳村的乡亲?”赵二先认了出来,他老家就在河阳村附近,那打头的老妇正是村里的王婆婆。王婆婆也看见了秦军队伍,连忙让赶车的汉子停下车,提着陶瓮快步走过来,隔着几步远就笑着喊:“赵二娃,你们这是往烽燧营送冬衣去?”
nbsp赵二放下手里的车辕,挠着头应道:“是啊王婆婆,您老这是……”
nbsp“可不是听说你们要守边境嘛!”王婆婆掀开陶瓮的木盖,一股浓郁的粟米粥香瞬间飘了出来,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,“村里连夜熬了粥,蒸了饼,还有些妇人织的护膝,给娃们送过来暖暖身子。这天气一日比一日冷,你们在城头守着,可不能冻着饿着。”
nbsp说话间,村民们已围了上来。汉子们将粮车上的布袋打开,里面装的是新碾的粟米,颗粒饱满;妇人们打开布包,取出一双双粗布护膝,针脚虽不算细密,却看得出来缝得格外用心;那两个孩童蹦蹦跳跳地跑到士卒面前,将手里的蒸饼递过去,仰着小脸说:“兵哥哥,吃饼!我娘说吃了饼有力气打仗!”
nbsp王翦站在一旁,看着这热闹的场景,喉结微微动了动。他自十二岁从军,跟着父亲在河西打过仗,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,也尝过粮草不济时啃树皮的滋味,却从未见过百姓这般自发来慰问军队。去年收复河西时,百姓们只是在路边夹道欢迎,可如今,他们竟推着粮车、提着热粥,穿过寒风凛冽的旷野,专程来送这些东西。
nbsp“老夫人,这……”一名年轻士卒接过王婆婆递来的粥碗,手指触到陶瓮的温度,眼眶忽然红了。他叫陈三,家在关中,去年刚因军功升了公士,本想着今年秋收后能回家看看,却因边境紧张留在了军营。此刻捧着热粥,鼻尖萦绕着熟悉的米香,竟想起了母亲在家熬粥的模样。
nbsp王婆婆见他愣着,又把粥碗往他手里送了送,声音温和得像对自家孙儿:“孩子们,天冷,快喝碗粥暖暖身子。你们为咱们守护家园,不让魏人过来抢粮抢地,咱们也不能让你们饿着。这粥里加了些豆子,顶饿。”
nbsp陈三
第527集:百姓送粮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