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16集:商鞅查田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

    nbsp冯去疾正要回答,商鞅却抢先说道:“我们是来看看你们家的田地长得好不好。”

    nbsp“好!我爹说,今年的粟米能收好多好多,到时候能给我做新鞋子!”小女孩兴奋地说道,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点头,七嘴八舌地说着家里的好消息。

    nbsp商鞅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,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卫国的日子。那时的卫国弱小,常受大国欺凌,百姓流离失所,他年少有志,却无处施展抱负。直到来到秦国,遇到秦孝公,才有了推行新法、实现理想的机会。如今,大秦的孩子能在田埂上安心玩耍,能期待着新鞋子、新衣裳,这便是他推行新法的意义所在。

    nbsp三

    nbsp临近正午,阳光越发炽热,田地里的老农们也开始收拾农具,准备回家吃饭。商鞅和冯去疾沿着田埂往回走,路过一个乡邑,乡邑口有一个小市集,几个摊贩正在售卖粟米、布匹、农具等物品,市集上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nbsp“商君,咱们去市集上看看吧,也能了解些百姓的日常需求。”冯去疾提议道。

    nbsp商鞅点头同意,两人走进市集。一个卖粟米的摊贩见冯去疾来了,连忙热情地招呼:“郡守大人,您来啦!要不要看看我这粟米,都是今年的新粟,颗粒饱满,煮粥煮饭都香!”

    nbsp冯去疾拿起一把粟米,递给商鞅:“商君您看,这粟米的成色确实好。”

    nbsp商鞅接过粟米,放在手心仔细看了看,颗粒饱满,色泽金黄,没有杂质。他问道:“这粟米怎么卖?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摊贩连忙回答:“回这位大人,百钱一石。今年粟米丰收,价格比去年还低了二十钱呢!”

    nbsp商鞅微微颔首,又走到一个卖布匹的摊贩前。摊贩是个中年妇人,见商鞅和冯去疾过来,连忙拿起一匹布:“大人您看,这是我家女儿织的布,又细又密,做衣服耐穿。”

    nbsp冯去疾问道:“这布怎么卖?”

    nbsp“五十钱一匹。”妇人笑着回答,“今年织布的人多,布价也便宜了,百姓都能穿得起好布了。”

    nbsp商鞅看着市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,听着摊贩们热情的吆喝,心中感慨万千。十年前,秦国的市集上,粟米价格高得吓人,布匹更是稀缺,百姓大多穿粗麻布,甚至有衣不蔽体的。如今,粟米充足,布价低廉,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这便是新法带来的改变。

    nbsp两人正看着,突然听到一阵争吵声。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壮汉正和一个摊贩争执,周围围了不少人。

    nbsp“你这粟米里掺了沙子,还敢卖百钱一石?”壮汉指着摊贩的粟米,怒气冲冲地说道。

    nbsp摊贩连忙辩解:“这位大哥,您可不能冤枉我!我这粟米都是筛过的,怎么会有沙子?您是不是看错了?”

    nbsp“我看错了?”壮汉拿起一把粟米,摊开手心,“你自己看,这不是沙子是什么?”

    nbsp周围的人都凑过去看,果然看到粟米里掺了些细小的沙子。摊贩顿时慌了神,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nbsp冯去疾正要上前处理,商鞅却拦住了他,自己走上前,拿起那把粟米看了看,对摊贩说道:“你这粟米里确实掺了沙子,按新法,售卖伪劣商品,需加倍赔偿买家,还要罚粟米十石。你可知错?”

    nbsp摊贩见商鞅气度不凡,又听他提起新法,连忙跪下身:“大人饶命!草民一时糊涂,想着多赚点钱,才掺了沙子,草民再也不敢了!”

    nbsp“知错就改便好。”商鞅说道,“你先给这位大哥加倍赔偿粟米,再将掺了沙子的粟米挑拣干净,若再敢掺假,定严惩不贷。”

    nbsp摊贩连忙点头:“多谢大人宽宏大量,草民这就赔偿,这就挑拣!”

    nbsp壮汉见状,连忙对商鞅道谢:“多谢大人为草民做主!”

    nbsp商鞅微微一笑:“不用谢,新法就是要保护百姓的利益,让大家能买到放心的商品。”

    nbsp周围的百姓见商鞅公正处理,纷纷拍手叫好,都说新法好,能为百姓做主。商鞅看着百姓们的笑容,心中更加坚定了推行新法的决心。

    nbsp四

    nbsp离开市集,冯去疾邀请商鞅去乡邑的驿馆歇息,商鞅却拒绝了,说要去看看乡邑里的学堂。两人来到乡邑的学堂,只见一间简陋的土屋,里面坐着十几个孩童,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正在教孩童们读书。

    nbsp老儒见冯去疾来了,连忙起身行礼:“见过郡守大人。”

    nbsp冯去疾指着商鞅,介绍道:“这位是商君,特意来看看学堂。”

    nbsp老儒闻言,连忙向商鞅行礼:“草民孔颖,见过商君。”

    nbsp商鞅扶起老儒,说道:“老丈不必多礼,我只是来看看孩子们读书的情况。”

    nbsp他走进学堂,看着孩童们认真读书的模样,心中颇感欣慰。这些孩童,是大秦的未来,只有让他们读书识字,才能让大秦的文化传承下去,才能让百姓更好地理解新法。

    nbsp“孩子们都在学什么?”商鞅问道。

    nbsp孔颖回答:“回商君,孩子们先学识字,再学《秦律》和农事书籍。草民还会教他们算术,让他们以后能算账、丈量田亩。”

    nbsp商鞅点头:“做得好。不仅要教孩子们识字,还要让他们明白,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为了让大秦变得强大。”

    nbsp他走到一个孩童面前,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为什么要读书?”

    nbsp孩童站起身,怯生生地回答:“回大人,我叫秦小禾。我爹说,读书能识文断字,以后能当田正,帮百姓丈量田亩,还能教大家更好地种地。”

    nbsp商鞅闻言,微微一笑:“说得好。你要好好读书,将来不仅能当田正,还能为大秦做更多的事。”

    nbsp孩童用力点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    nbsp离开学堂时,孔颖对商鞅说道:“商君,自从您推行新法,百姓都愿意送孩子来读书了。以前,只有贵族的孩子才能读书,现在,咱们平民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了。草民代表乡邑的百姓,多谢商君!”

    nbsp商鞅说道:“老丈不必谢我,这是大秦应该做的。只有百姓都有文化,大秦才能真正强大起来。”

    nbsp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河西之地的田地上,粟苗在夕阳的映照下,泛着金色的光芒。商鞅站在田埂上,望着眼前的万顷良田,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,心中充满了希望。

    nbsp十年变法,大秦已经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。河西之地的收复,农业的丰收,百姓的安居乐业,都证明了新法的正确。但他知道,这还不够,大秦要走的路还很长,要统一六国,要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,还需要继续努力。

    nbsp“冯郡守,”商鞅转过身,对冯去疾说道,“河西之地是大秦的粮仓,也是大秦向东发展的门户。你要继续推行新法,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让河西之地越来越繁荣。将来,咱们还要从这里出发,收复更多的失地,让大秦的旗帜插遍天下。”

    nbsp冯去疾肃然应道:“请商君放心,下官定不辱使命,好好治理河西之地,为大秦的强大贡献力量!”

    nbsp商鞅点了点头,目光再次投向远方。夕阳的余晖中,他仿佛看到了大秦的未来——万顷良田,五谷丰登;百万雄师,所向披靡;天下百姓,安居乐业。那是他毕生的理想,也是大秦的未来。他知道,只要坚持推行新法,只要大秦上下一心,这个理想终会实现。晚风拂过,粟苗轻轻摇晃,仿佛在

    喜欢。

第516集:商鞅查田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