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04集:军爵名册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竹简里的河西志

    nbsp蒙恬家的堂屋悬着盏青铜灯,灯油燃得慢,昏黄的光在夯土墙上投下跳动的影。蒙武背对着门,手里捧着卷泛黄的木牍,指腹在“大夫”二字上反复摩挲——那是上个月栎阳府送来的军功爵名册,墨痕新洇,却似压着千斤重。

    nbsp“你叔父去年随左庶长攻魏,在少梁城外亲手斩了五个魏兵。”蒙武转身时,灯影在他眼角的皱纹里晃,“按商君的律,斩首五级升大夫,如今他已是领百人的将官,驻守在洛水东岸。”

    nbsp蒙恬刚满十三,身形还没长开,却已学着大人的模样束了发。他凑到案前,目光掠过名册上“公士、上造、簪袅”的字样,指尖在“大夫”下面的空白处顿了顿:“爹,要是有人能把河西全收回来,能升几级?”

    nbsp这话让蒙武捏着木牍的手猛地一紧。他抬头看儿子,见少年眼里亮着光,那光里有不谙世事的澄澈,也有秦人本就刻在骨血里的锐劲。蒙武放下名册,伸手按在蒙恬的肩上,掌心能触到儿子单薄却挺直的脊梁:“傻孩子,河西不是寻常的城池。”

    nbsp他走到堂屋角落,从樟木箱里翻出块裂了纹的陶片,陶片上画着模糊的河流与城郭。“你祖父在世时说,咱们蒙家的根在河西。当年晋人带着兵马来,烧了咱们的屋,杀了守田的老卒,把汾水两岸的良田全占了去。”蒙武的声音沉了下去,“你叔父的爹,就是你二爷爷,当年守少梁城门,被晋人的长戟挑了喉咙,尸体到现在还没找着。”

    nbsp蒙恬盯着陶片上的河流,忽然想起去年随父亲去渭水边练兵时,见着河西方向的炊烟,父亲说那是魏人的军营。他攥紧了拳头,指节泛白:“那咱们就把河西夺回来,给二爷爷报仇。”

    nbsp“报仇是其次。”蒙武把陶片放回箱里,转身时恰逢一阵风从门缝里钻进来,吹得灯芯噼啪响,“河西是关中的屏障,有了河西,咱们秦人的粮车能顺着汾水走,兵士能直抵河东;没了河西,魏人的兵骑马三天就能到栎阳。商君变法十年,关中的粟米堆得比城墙高,可要是河西不回来,这些粮米,迟早要成魏人的囊中之物。”

    nbsp他伸手摸了摸蒙恬的头,指腹蹭过儿子额前的碎发:“要是真能收复河西,那不是升几级爵的事。那是能让你名字刻在咸阳宫的石墙上,让后世的秦人都记得,是谁把祖宗的地给抢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nbsp蒙恬还想再问,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紧接着是“咚咚”的敲门声,力道重得像是要把门撞开。“蒙兄!蒙兄!”是王翦的声音,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,还夹着几分气喘。

    nbsp蒙武刚拉开门,王翦就抱着一捆竹简冲了进来,竹简用麻绳捆着,顶端还沾着些泥点。他个子比蒙恬矮些,抱着竹简的模样像只护着食的小兽,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竹简上,晕开小小的墨痕。

    nbsp“可算找着你了!”王翦把竹简往案上一放,顾不上擦汗,伸手解开麻绳,“我爹昨日去军营换防,从老军吏的库房里翻出这捆旧策,说是三十年前秦魏打河西时的记录,我连夜翻了半宿,你看——”

    nbsp他抽出最上面的一卷竹简,展开时动作小心翼翼,像是怕碰碎了什么宝贝。竹简上的字迹有些模糊,边角也卷了边,蒙恬凑过去看,只见上面写着“少梁城防图”,下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城墙、城门,还有标注着“汾水浅滩”“魏人粮道”的小字。

    nbsp“你看这里。”王翦指着“汾水浅滩”四个字,指尖在竹简上点了点,“我爹说,汾水到了三月就会退潮,浅滩那里的水只到膝盖,能过人。当年魏人就是从这里绕到咱们后方,断了粮道,才把少梁给占了去。”

    nbsp蒙武也凑了过来,目光落在“魏人粮道”的标注上。那处画着一条细线,从少梁城一直通到河东,旁边还写着“每日辰时运粮,守兵五十人”。他皱着眉,指腹在“守兵五十人”上划了划:“三十年前的记录,现在未必作数。魏人守河西这么多年,粮道的防备肯定变了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可总比没有强啊!”王翦急着辩解,声音都高了些,“我翻了后面的策论,里面说魏人善守,要是硬攻少梁,咱们的伤亡肯定大。但要是能像当年他们断咱们粮道那样,反过来断他们的,说不定能成。”

    nbsp蒙恬盯着竹简上的城防图,忽然想起父亲刚才说的话——河西是关中的屏障。他伸手按在“少梁城”三个字上,指尖能感受到竹简的凉意:“要是咱们能从浅滩过去,绕到粮道后面,是不是就能把魏人的粮草烧了?”

    n

第504集:军爵名册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