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87集:荒年赈济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在这时,郡府又传来消息,说关中、巴蜀的商户要运粮食来陇西,郡府给他们免税,让他们把粮食以低价卖给百姓。村里的人都很高兴,这下不仅有了赈粮,还能买到便宜的粮食,就算荒地还没开垦好,也不用怕饿肚子了。

    nbsp十几天后,一支长长的商队果然来了。商队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,上面装满了粮袋。商户们在村里搭起了临时的粮市,粟米、小麦都比平时便宜一成。村民们拿着家里仅有的积蓄,或者用家里的旧物换粮食,粮市上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nbsp李信也买了两斗小麦,准备给媳妇和孩子做顿白面馒头。媳妇抱着孩子站在粮市边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,笑着对李信说:“这下好了,咱不用逃荒了,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。”

    nbsp李信点点头,看着村外正在修建的水渠和已经开垦出的一片片荒地,心里充满了希望。他想起农官说的话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就算再遇到旱灾,也能挺过去。

    nbsp一个月后,水渠终于修好了。当洮河的水顺着水渠流进村里的田地时,村民们都欢呼起来。李信站在渠边,看着清澈的水流进自家的荒地,眼眶不禁湿润了。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陇西的旱情,终于有了转机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又过了两个月,开垦的荒地里种上了冬麦。看着地里冒出的嫩绿芽儿,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。郡府的官差再次来村里巡查,看到村里的景象,满意地说:“再过几个月,等冬麦收成了,你们的日子就彻底稳了。郡守说了,往后会多派农官来指导你们种地,还会修更多的水利工程,让陇西再也不受旱灾的苦。”

    nbsp李信站在人群中,听着官差的话,心里充满了感激。他想起几个月前,自己还在为生计发愁,甚至想过逃荒,如今却有了粮食,有了水,有了希望。他知道,这一切都是因为郡府的赈济预案,是因为秦国对百姓的重视。

    nbsp这天晚上,李信家的锅里煮着香喷喷的粟米粥,还蒸了两个白面馒头。小儿子捧着馒头,吃得满脸都是,媳妇坐在一旁,不停地给李信夹菜。李信看着眼前的一切,突然觉得,就算再苦再难,只要有官府的支持,有大家的齐心协力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。

    nbsp窗外,月光洒在村里的土地上,也洒在那片刚种上冬麦的荒地上。李信知道,等到来年春天,这里一定会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,到了夏天,就会变成金黄的麦浪。而陇西郡的百姓,也会在这片土地上,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。

    nbsp又过了半年,陇西郡迎来了丰收。地里的粟米、小麦都长得饱满,村民们忙着收割、晾晒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李信家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,他把多余的粮食存进了自家的粮缸,还向郡府缴纳了赋税。

    nbsp这天,郡守亲自来村里巡查,看到丰收的景象,笑着对村民们说:“你们看,只要咱们齐心协力,就算遇到旱灾,也能有好收成。往后,郡府会继续修水利、开荒地,让陇西的百姓都能吃饱饭,过上好日子。”

    nbsp村民们纷纷鼓掌,欢呼声在村里回荡。李信站在人群中,看着郡守,又看了看自家的田地,心里充满了自豪。他知道,自己没有选错,没有离开这片土地,而秦国,也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。

    nbsp从那以后,陇西郡再也没有因为旱灾而出现百姓流离的情况。常平仓的粮食始终充足,水利工程越修越多,荒地变成了良田,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而李信,也成了村里的种粮能手,经常帮助其他村民种地,还被郡府评为“良民”。

    nbsp多年后,李信的儿子长大了,也成了一名农官,在陇西郡指导百姓种地。李信经常对儿子说:“当年若不是郡府开仓赈粮、兴修水利,咱们家早就不在了。你要记住,百姓是根本,只有让百姓吃饱饭、过好日子,国家才能安稳。”

    nbsp儿子点点头,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。而陇西郡的故事,也成了秦国赈济灾民、稳定社会秩序的典范,被后人传颂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87集:荒年赈济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