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81集:商业行会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铺子确实违了规矩,可他们也是急着补货源的亏空,并非故意哄抬物价。您要是封了他们的铺子,剩下的绸缎庄怕是供应不上城里的需求,到时候真要涨价了。”

    nbsp李斯翻看着账本,又问了几句货源的事,沉吟片刻道:“你们行会倒懂些章法。这样吧,罚他们把多涨的钱退给买主,再让他们按行会的规矩补三个月的货源,铺子就先解封。不过,往后要是再有人违规矩,可就不是这么轻的罚了。”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张启年连忙道谢,心里也松了口气——原来行会不仅能管同行,还能替商人跟官府说话。从那以后,他更用心地打理行会,不仅把绸缎行的规矩细化了,还常去其他行业的行会串门,学他们的法子。

    nbsp他去粮行行会时,见王掌柜正带着伙计们清点粮仓。“现在好了,咱们定了‘丰歉价,丰年时把粮价稳住,歉年时也不许涨太多,官府还帮咱们修了粮仓,再也不怕粮食坏了。”王掌柜指着墙上的粮价表,“上个月关中缺粮,咱们行会跟官府申请,从巴蜀调了十万石粮,要是搁以前,没个把月根本办不成。”

    nbsp去铜器行会时,掌柜们正围着一张图纸商量。“官府要修新的驿道,需要大批铜钉,咱们行会跟官府定了价,每家铜器铺都分点活,既不会有人抢着压价,也不会有人做不过来。”铜器行会的首事笑着说,“前几年做铜器的总因为抢活打架,现在有了行会,倒成了亲兄弟。”

    nbsp张启年看着这些,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:要是把咸阳所有行业的行会联合起来,说不定能办更大的事。他跟李斯提了这个想法,李斯很是赞同:“秦欲统六国,商市必先有序。你们要是能把各行会联合起来,不仅能稳商市,还能帮官府互通各地的物产消息,倒是件好事。”

    nbsp得到官府的支持,张启年开始联络咸阳的粮行、铜器行、皮革行、盐行等十几个行会。起初还有些掌柜犹豫,怕联合起来会被官府管得更严,可当张启年把绸缎行和粮行的好处一说,众人便都动了心。

    nbsp三个月后,咸阳总商会在西市的“聚贤楼”成立了。成立那天,李斯亲自来了,还带来了官府颁的文书:“从今往后,总商会可代表咸阳商人与官府议事,各地商路的消息,也可通过总商会传递给官府。”

    nbsp那天的“聚贤楼”格外热闹,掌柜们互相道贺,连街上的小贩都来凑趣。张启年站在楼前,看着往来的商人和百姓,忽然想起十年前刚到咸阳时,西市还只是几条泥泞的小巷,如今却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市。他知道,这商市的热闹,不仅是因为秦国的强盛,更是因为这些行会——它们像一条条纽带,把商人、官府和百姓连在了一起,让咸阳的商脉,越走越稳。

    nbsp入冬后,咸阳下了场大雪。张启年正在“云锦阁”里整理行会的账本,阿福兴冲冲地跑进来:“东家,好消息!官府听了总商会的建议,在函谷关设了‘商驿,以后咱们的绸缎从关东运过来,不仅能少交三成税,还能在驿馆里歇脚,再也不怕路上冻着了!”

    nbsp张启年放下账本,走到窗边。雪地里,几个绸缎商正推着车往“云锦阁”来,车上的蜀锦用厚布裹着,透着鲜艳的红色。他忽然觉得,这咸阳的冬天,也没那么冷了。因为他知道,只要这些行会还在,只要商人们还能齐心,咸阳的商市,就会像这雪后的晨光一样,越来越亮。

    nbsp往后的日子里,咸阳的行会越办越完善。绸缎行的“验绸师”成了百姓信赖的行家,粮行的“丰歉价”让关中再也没出现过粮荒,铜器行的工匠们还联合起来改进了铸铜的法子,让秦国的铜器远销到了燕国。而张启年,也从绸缎行的首事成了咸阳总商会的会长。每当有外地商人来咸阳,他都会带着他们去看各个行会的规矩,告诉他们:“秦国的商市,靠的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这些行会——它们是商人的根,也是秦市的脉。”

    nbsp这年年底,李斯来总商会视察,看着账本上越来越多的商户和越来越稳的物价,笑着对张启年说:“你们办的这些行会,比官府的律法还管用。有了这些行会,秦国的商市,才能真正支撑起天下的繁华。”

    nbsp张启年躬身行礼,心里却明白,这行会的功劳,不是他一个人的,也不是哪个掌柜的,而是所有咸阳商人的。因为他们都知道,只有商市有序,生意才能长久;只有秦国安稳,商人才能安心。这,就是秦国行会的道理,也是咸阳商脉,能代代相传的秘密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81集:商业行会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