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70集:邮驿规范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膀:“那可太好了!以前总觉得临淄远,现在有了这邮驿,倒像是近了许多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十日之后,苏娘正在院子里晒丝帛,忽然听到院外有人喊她的名字。她探头出去,看见一个驿卒牵着马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封信。“苏大嫂,这是您丈夫从巴蜀郡寄来的回信。”驿卒递过信,又拿出登记簿,“麻烦您在这儿签个名,证明您收到了。”

    nbsp苏娘接过信,指尖有些发抖。她拆开信封,里面的信纸叠得整整齐齐,丈夫的字迹清晰可见:“收到你寄的信,我一切都好,织锦生意也顺,等下个月忙完这阵,就回咸阳接你和孩子……”她读着信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,砸在信纸上,晕开一小片墨迹。

    nbsp同一时间,咸阳宫的书房里,秦始皇正拿着陇西郡送来的军情文书,眉头渐渐舒展。“三日就送到了,比以前快了整整两日。”他抬头对丞相李斯说,“这邮驿新律果然有效,不仅官方文书传递快了,民间书信也能按时送达,如此一来,各地的消息就能及时传到咸阳,百姓也能安心,真是一举两得。”

    nbsp李斯躬身道:“陛下英明。如今全国的邮驿都按新律执行,传递流程、时限、责任都清清楚楚,驿卒们各司其职,自然效率大增。而且民间书信流通起来,百姓之间的联系也多了,各地的风俗、物产通过书信交流,也能促进文化交融。”

    nbsp秦始皇点点头,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驿道。夕阳下,一辆驿车正朝着咸阳的方向驶来,铜铃声在风中回荡,像是在诉说着各地的故事。他忽然想起,早年在赵国做人质时,想给咸阳寄封信都难如登天,如今大秦统一,连民间百姓都能轻松传信,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一统。

    nbsp“传令下去,让廷尉府再派人去各地巡查邮驿,确保新律落实到位。”秦始皇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,“另外,给各地驿丞下令,要是遇到偏远地区的百姓寄信,多帮衬着点,别让他们因为路远就断了联系。”

    nbsp李斯躬身应道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nbsp又过了几日,李信再次奉命送文书到陇西郡。这次他车上除了官方文书,还装着几封民间书信——有杜邮驿驿丞寄给临淄郡儿子的信,有咸阳城里的商人寄给云中郡伙伴的生意信,还有一个老妇人寄给戍边儿子的家书。

    nbsp驿车行驶在平整的驿道上,李信勒住马,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咸阳城。晨光中,邮驿总站的旗帜随风飘扬,“秦驿”两个字格外醒目。他想起赵平说过的话,“这邮驿就像是大秦的血脉,把各地的人和事都连在一起,血脉通了,国家才能强盛”。

    nbsp他轻轻一夹马腹,驿车再次前行,铜铃声清脆悦耳,在空旷的驿道上久久回荡。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,像是在守护着这条连接四方的驿道,也守护着大秦百姓之间的每一份牵挂。

    nbsp日子一天天过去,秦国的邮驿制度越来越完善。各地的驿道不断修缮,驿站里的设施也越来越齐全,有的驿站还专门为过往的驿卒准备了热汤和干粮,有的则为民间寄信人提供纸笔。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通过邮驿传递书信,有的寄家书报平安,有的寄生意信谈合作,还有的寄诗稿和友人交流。

    nbsp这年冬天,咸阳下了一场大雪,驿道被积雪覆盖。赵平担心驿卒们赶路危险,亲自带着驿卒们去铲雪。李信赶着驿车从陇西回来,看到路边铲雪的人群,心里暖暖的。他想起在陇西郡时,当地的驿丞告诉他,因为邮驿及时传递了朝廷的救灾文书,陇西郡的百姓提前做好了防寒准备,没有一人受冻。

    nbsp“丞君,这次回来,我在陈仓驿看到有个书生在寄信,说要把咸阳的新书寄给蜀郡的同窗。”李信一边帮着铲雪,一边对赵平说,“他还说,以前蜀郡的人想看咸阳的书,得等商队带过去,现在有了邮驿,不出半个月就能看到。”

    nbsp赵平笑着说:“这就是陛下推行邮驿新律的本意啊,不仅要传递消息,还要传递知识和文化。等将来,大秦的每一个角落,都能通过这邮驿连在一起,到时候,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,不管是文人还是百姓,都能共享天下的信息,这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。”

    nbsp李信点点头,望着远处的驿道。雪地里,一辆驿车正缓缓驶来,车辕上的铜铃在雪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,像是在宣告着,无论风雪多大,这邮驿都会将牵挂与希望,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。

    nbsp秦国的邮驿,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将分散在四方的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,也将大秦的统一与繁荣,通过一封封书信,传递到每一个角落。而那些奔波在驿道上的驿卒,就像是这条线上的使者,用他们的脚步,丈量着大秦的土地,也守护着百姓之间的每一份温情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70集:邮驿规范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