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5集:天文观测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   nbsp随后的一个月,张苍带领太史局官员日夜观测。他们发现除了荧惑逆行,月行轨迹也出现了细微偏差。根据这些观测数据,张苍预判关中地区可能会有霜冻提前到来。他立即上书秦王,建议将秋收时间提前十日。

    nbsp果然,就在秋收结束后的第三日,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席卷关中。由于准备充分,秦国的粮食损失远小于往年。百姓们纷纷称赞历法精准,连之前对“荧惑守心”心存担忧的人,也渐渐放下了顾虑。

    nbsp淳于越再次来到观星台时,看着眼前忙碌的太史局官员,由衷感叹:“秦之天文,已非六国所能及。观星不仅为修订历法,更能预警灾害,此乃利民之政啊。”

    nbsp张苍笑着递给他一卷新编撰的《星象考》:“天文之道,在于探索天地规律,而非迷信吉凶。我大秦观星台,愿与各国共享观测成果,共促历法精准。”

    nbsp第四章nbsp历法惠民

    nbsp冬至将至,咸阳城外的村落里,老农王二柱正拿着官府分发的《农时历》,在田埂上仔细查看。册子上用简洁的文字写着:“冬至后五日,可种小麦;大寒前,需灌溉麦田。”这些标注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。

    nbsp往年,王二柱都是凭着老经验耕种,有时赶上天气异常,庄稼便会减产。今年春天,郡里的农官带着太史局修订的《农时历》下乡宣讲,还教大家根据节气判断播种时机。他按照历法播种的夏粮,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。

    nbsp“二柱叔,你看这历书上说,明日冬至,日影最长,往后白天就越来越长了。”邻居家的小伙子李石头凑过来,指着册子上的图画说。那是一幅简化的浑天仪图,旁边配有说明,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。

    nbsp王二柱点点头:“可不是嘛。去年冬天我没及时给麦子盖土,冻坏了不少。今年照着历书上的日子做,麦子长得壮实着呢。”他抬头望向咸阳方向,“听说城里的观星台有个大铜仪,能算出日月星辰的运行,这历书就是靠那东西编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nbsp此时,观星台内正一片忙碌。张苍带领官员们将新测得的节气数据刻在石碑上,准备运往各郡县。陈篆拿着一卷竹简匆匆走来:“先生,南海郡送来急报,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星象数据,成功预测了台风的到来,避免了船只损失。”

    nbsp张苍接过竹简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南海郡是秦国新设的郡县,地处沿海,航海贸易日益频繁。之前因缺乏准确的天文指导,常有商船因遭遇台风而沉没。太史局根据观星台观测的星象变化,总结出台风来临前的星象特征,传至南海郡后,已多次成功预警。

    nbsp“把南海郡的经验整理成书,分发到所有沿海郡县。”张苍嘱咐道,“另外,让各郡观星台加强对行星运行的观测,尤其是水星和金星,它们的出没规律对航海至关重要。”

    nbsp没过多久,秦王政亲临观星台。他看着石碑上清晰的节气刻度,又登上高台眺望远方,感慨道:“先生多年心血,终见成效。如今历法精准,农有所依,商有所循,此乃大秦之幸。”

    nbsp张苍躬身答道:“此乃君上重视天文之故。臣听闻民间称《农时历》为‘利民历,这便是对我等最大的肯定。”他指向浑天仪,“待来年,臣计划在各郡观星台增设‘候风仪,可预测风向变化,届时无论是农耕还是航海,都能更有保障。”

    nbsp秦王政颔首:“准奏。所需人力物力,可直接向少府支取。朕要让天下人知道,大秦不仅有强大的兵力,更有造福百姓的智慧。”

    nbsp夜色渐浓,观星台上的灯火依旧明亮。张苍与陈篆等人围在浑天仪旁,继续观测星象。铜仪转动的“咔嗒”声与漏刻的“滴答”声交织在一起,像是在诉说着秦国天文事业的蓬勃发展。远方的天际,星辰璀璨,仿佛在见证这个王朝用智慧与汗水,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第五章nbsp薪火相传

    nbsp春去秋来,转眼已是三年。观星台的浑天仪经过多次校准,误差已缩小到每昼夜不足一刻。陈篆也从当年的助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天文官,时常代替张苍前往各郡指导观测工作。

    nbsp这年夏天,关中遭遇大旱。张苍根据星象观测,预判八月中旬会有降雨。他立即上书秦王,建议各地做好蓄水准备。然而,眼看八月中旬已过,雨水却迟迟未到。百姓们开始焦虑,甚至有流言说历法失灵,上天要降罪于秦。

    nbsp陈篆看着观星台外聚集的百姓,心中焦急万分。他多次检查浑天仪和观测记录,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。“先生,会不会是我们的观测有误?”他忍不住向张苍问道。

    nbsp张苍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带着陈篆登上观星台的最高处。“你看,最近几日荧惑的亮度是否有变化?”他指着夜空说。

    nbsp陈篆仔细观察片刻,恍然大悟:“荧惑亮度比之前暗了少许,这说明它与地球的距离在增加,运行速度也会随之变化!我们之前测算时,没有考虑到这一点,才导致降雨时间预判偏差。”

    nbsp张苍点点头:“天文观测永无止境,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结果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不断修正误差,让历法越来越精准。”他当即下令,重新测算降雨时间,并派人向百姓解释偏差原因。

    nbsp三日后,一场及时雨终于降临关中。百姓们欢呼雀跃,之前的流言不攻自破。陈篆在记录观测数据时,深刻体会到张苍所说的“严谨”二字的分量。

    nbsp不久后,张苍因年事已高,向秦王请辞。秦王政再三挽留无果,最终任命陈篆为新任太史令,并叮嘱他:“继承张苍先生的事业,让大秦的天文历法继续造福百姓。”

    nbsp交接那日,张苍带着陈篆走遍观星台的每一个角落,从浑天仪的维护技巧,到星象记录的注意事项,一一详细讲解。“这观星台不仅是观测星象的地方,更是传承智慧的场所。”张苍抚摸着铜仪上的刻度,“我大秦要统一天下,文化统一至关重要。历法精准,便能让不同地域的百姓在同一时序下劳作生活,这便是凝聚力啊。”

    nbsp陈篆郑重点头:“先生放心,弟子定不负所托。今后,我会组织太史局官员深入研究星象规律,不仅要完善历法,还要探索更多天文奥秘,为大秦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
    nbsp夕阳下,张苍离开观星台时,回头望去,只见陈篆正带领官员们忙碌地观测记录,浑天仪在余晖中闪耀着光芒。他知道,秦国的天文事业,就像这观星台上的灯火,会一代代传承下去,照亮王朝前行的道路。而那些刻在石碑上的节气刻度,那些记录星象的竹简,终将成为大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随着时间的流逝,愈发珍贵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55集:天文观测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