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41集:户籍完善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农,种着五亩田,家里还有一头牛。”陈二说着,指了指不远处的牛棚。

    nbsp李斯一边听一边在竹简上记录,写完后递给陈二:“你看看,有没有记错的?”陈二不识字,只是一个劲地摇头:“李吏记的肯定没错。”

    nbsp“不行,得让你确认清楚。”李斯让身旁的乡吏念给陈二听,确认无误后,才让陈二按了手印。

    nbsp就这样,李斯一行人在平乐乡忙了三天,才算把所有农户的信息登记完。可到了第四天,却出了岔子。一个叫刘三的村民找到李斯,说自己的弟弟刘四去年去咸阳做了木匠,昨天刚回来,可新户籍上没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nbsp“你弟弟回来,怎么没去乡吏那里报备?”李斯问道。刘三挠了挠头:“俺们想着,等他在家住几天再去,没想到……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李斯叹了口气,带着吏员跟着刘三去了他家。刘四正坐在院子里磨斧头,见李斯来,忙站起身:“吏爷,俺这就去报备。”

    nbsp“现在就登记。”李斯让吏员取出空白竹简,问道,“你在咸阳做木匠,具体在哪个作坊?每月俸禄多少?”刘四一一回答,吏员仔细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nbsp“以后再有异动,一定要三日内报备,不然不仅你受罚,里正和乡吏也要受牵连。”李斯叮嘱道。刘四连连点头:“俺记住了,以后再也不敢了。”

    nbsp试点的日子过得很快,三个月后,高陵县的新户籍册整齐地堆在了秦王的御案上。嬴政随手拿起一卷,见上面不仅记录了人口、职业、财产信息,还有每季度的核对记录,满意地点了点头:“不错,比旧籍清楚多了。”

    nbsp他翻到“救灾赈济”一栏,见上面写着“平乐乡陈二家,因蝗灾损失两亩田,按户籍发放粟米三石”,又看向“徭役征调”栏,“刘四家,男,廿五,匠,因技艺精湛,征调至咸阳宫修建工程,免其家徭役一年”。

    nbsp“李斯,”嬴政抬起头,声音里带着笑意,“这户籍,总算活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nbsp没过多久,秦王便下旨,在全国推行新户籍制度。各地官府按照咸阳试点的经验,逐户登记核对,定期更新。百姓们渐渐发现,新户籍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——灾年时,官府能准确地给受灾农户发放赈粮;征徭役时,不会再出现父子同征的情况;甚至有工匠因为户籍上记录的技艺精湛,被官府征召去参与重要工程,不仅能拿到俸禄,还能免掉家里的徭役。

    nbsp这年冬天,咸阳下了一场大雪。李斯奉命去查看各地的救灾情况,走到高陵县平乐乡时,远远看见陈二正带着儿子在扫雪。见李斯来,陈二忙迎上去:“李吏,今年冬天不冷,官府按户籍给俺家发了棉衣和粟米,俺家这日子,比以前好多了。”

    nbsp李斯看着陈二脸上的笑容,又看了看远处乡祠前张贴的新户籍核对公告,忽然觉得,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文字,不再是冰冷的记录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一段段安稳的日子。

    nbsp回到咸阳后,李斯把各地的救灾情况整理成奏疏,呈给秦王。嬴政看后,把奏疏放在御案上,对众臣说:“朕统一天下,不仅要让四海归一,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。这户籍,便是朕与百姓之间的桥梁。有了这桥梁,朕才能知百姓之所急,解百姓之所困。”

    nbsp此后,秦国的户籍制度越发完善,不仅记录的信息越来越详细,还衍生出了“户籍档案库”,将全国的户籍册统一存放在咸阳的库房里,由专门的吏员管理。每当有新的政策出台,官府都会先查阅户籍档案,根据各地的人口、职业、财产情况,制定出更贴合实际的措施。

    nbsp多年后,李斯已是秦朝的丞相。有一次,他路过廷尉府,看见年轻的吏员们正在整理新的户籍册,那些竹简上的文字,工整而清晰,记录着大秦子民的生活。他忽然想起多年前在高陵县平乐乡,陈二按在竹简上的那个手印——那手印,就像一颗种子,在大秦的土地上,生根发芽,长出了一片安稳的天地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441集:户籍完善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