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68集:文化变革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鞅耳中时,他正在查看新铸的农具。景监急得满脸通红:“商君,此人分明是甘龙请来的奸细,当众诋毁新法,必须严惩!”

    nbsp卫鞅却放下农具,走到窗边望向博学堂的方向:“他讲他的儒学,我行我的新法,有何妨碍?”

    nbsp“可百姓都被他说动了,有人开始念叨旧礼的好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“念叨几句又何妨?”卫鞅转过身,眼中闪着锐利的光,“你让军匠把新法条文刻在学堂门前的石碑上,再请法家的申不害先生来讲‘法与时移的道理。让百姓自己看,自己选,哪个对秦国有利。”

    nbsp申不害的到来让博学堂真正热闹起来。这位韩国学者擅长刑名之术,讲课时常拿列国变法的得失做例子,讲到精彩处,连窗外偷听的贩夫走卒都忍不住喝彩。有次他和那位鲁国儒生在学堂前辩论,从日出争到日暮,围观的百姓越聚越多,最后竟有人搬来板凳当起了裁判。

    nbsp“商君这是在玩火。”甘龙看着街上争论不休的人群,对公子虔说道,“让这些外乡人在都城蛊惑人心,早晚要出乱子。”

    nbsp公子虔却盯着博学堂那面插满各国旗帜的院墙,沉默半晌才道:“上次我去视察军备,听到两个士兵在讨论兵法,说的竟是孙武子的‘知己知彼。这在从前,是连将领都未必懂的道理。”

    nbsp甘龙猛地抬头,满脸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nbsp卫鞅并没有止步于博学堂。他让人把许行的区田法、墨家的守城术、名家的辩学都刻成竹简,分发到各县的乡校。又在栎阳的市集旁盖了十二间瓦房,每间房挂着不同的牌子:算学、医术、营造、音律……每个牌子下都坐着一位来自列国的行家,免费为百姓答疑解惑。

    nbsp有个叫黑夫的少年,原本是栎阳街头的孤儿,靠给人跑腿送信过活。他常溜进博学堂偷听,竟慢慢识了字。有天算学先生出了道丈量土地的难题,满座学子都束手无策,黑夫却怯生生地递上一根树枝,在地上用新法的度量衡算出了答案。

    nbsp卫鞅听说后,亲自召见了黑夫。看到少年因常年握笔而生出薄茧的手指,他忽然想起自己初到秦国时,在栎阳街头看到的那些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百姓。

    nbsp“你想学什么?”卫鞅问。

    nbsp黑夫低着头,声音却很清晰:“我想学报国的本事。”

    nbsp后来,黑夫成了博学堂最出色的学生,既能背诵商君书,也能推演兵法,还跟着墨家弟子学会了制造连弩。多年后,正是他带着三百名精通器械的士兵,在函谷关击退了五国联军的进攻。

    nbsp转眼又是三年。这年春天,卫鞅再次站在栎阳城头,看到的景象已全然不同。街上的孩童会指着布告念出上面的条文,田埂上的农夫能说出节气的推算方法,连茶馆里的说书人,讲的都不再是神鬼故事,而是管仲相齐、百里奚治秦的典故。

    nbsp景监捧着新编成的《秦地识字簿》走来,上面记载着各县识字人数的增长:“如今栎阳的识字率已超过三成,比三年前翻了十倍。上周魏国来的使者说,他们的公子都想来博学堂求学呢。”

    nbsp卫鞅接过簿子,指尖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,忽然听到城墙下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循声望去,只见博学堂的学生们正排着队,将写满字的竹简搬到阳光下晾晒,那些竹简上的字迹,有篆书,有隶书,还有秦国新创的简化字体,在春风里轻轻翻动,像一群振翅欲飞的鸟儿。

    nbsp“景监你看,”卫鞅指着远处,那里的工匠们正在为新学堂奠基,“从前秦人像野草一样疯长,如今总算有了扎根的土壤。”

    nbsp他想起自己刚入秦时,孝公曾问他强国之策。那时他说的是耕战,是法治,却忘了最重要的一样——让这片土地上的人,真正抬起头来,看见远方。

    nbsp暮色降临时,博学堂的灯火次第亮起。许行还在给农夫们讲解新的农具图纸,申不害正和学子们讨论律法的细节,那位鲁国儒生则在教几个孩童吟诵诗经。不同的声音从窗棂间飘出,在栎阳的夜空里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声浪。

    nbsp卫鞅转身走下城墙,步履轻快。他知道,秦国的强大,从此不止有甲兵的寒光,还有灯火里的希望。那些此刻在学堂里读书的孩童,终将带着秦国的名字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而这一切,才刚刚开始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368集:文化变革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