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6集《重耳继位,秦晋之好》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座,与绛城形成犄角。”
nbsp文嬴适时开口,声音柔和却有分量:“父亲,夫君,两国既已联姻,不如趁此机会定下盟约,也好让诸侯见证。”她转向随驾的各国使臣,“齐鲁燕卫的大夫都在,何不就在此河阳之地歃血为盟?”
nbsp穆公抚掌笑道:“我儿说得是!”他对公子絷道,“取牛耳来。”
nbsp会盟的礼台是临时搭建的,用的是秦军的粮草车拼接而成,上铺象征诸侯地位的五色绸缎。当巫祝割开牛耳,将鲜血滴入玉瓒时,晋文公忽然提议:“秦晋若要永好,当共进退。若有诸侯侵秦,晋必出兵;若有诸侯犯晋,秦亦当相助。”
nbsp穆公目光闪烁,他知道重耳这话的深意——晋国新定,需要秦国的支持来稳定局面,而秦国则需要借晋国之力牵制中原诸侯。他端起盛血的玉瓒:“寡人再加一条,秦晋之民可互市,关税减半;秦之耕牛、晋之织锦,皆可自由流通。”
nbsp重耳毫不犹豫地应允:“如此甚好!去年关中大旱,晋地却丰收,若互市畅通,便可互补有无。”
nbsp盟书用金粉写在玉版上,一式两份,分别由秦晋两国收藏。当两位国君并肩站在礼台上,接受诸侯使臣的恭贺时,百里奚望着黄河对岸的夕阳,忽然对蹇叔道:“你看那河水,今日向西流,明日向东淌,却终究是奔着大海去的。”
nbsp蹇叔捋着胡须:“水无常形,国无定势。今日的盟约,或许明日就会变,但只要秦晋都有需要对方之处,这‘好字便还能维持。”
nbsp会盟结束后,穆公特意留下重耳,屏退左右后取出一卷帛书:“这是寡人派密探在楚国所得,楚王已暗中联络郑、许等国,欲在明年春会盟,怕是要与晋争霸主之位。”
nbsp重耳展开帛书,上面的楚文字迹潦草,却透着咄咄逼人的气势。他想起流亡楚国时,楚成王曾问他“何以报我”,他答“若晋楚交战,晋当退避三舍”。如今看来,那一日怕是不远了。
nbsp“寡人愿助晋抗楚,”穆公的声音压低,“西戎的战马可助晋军组建骑兵,我大秦的投石机,射程比楚军的弩箭还远。”
nbsp重耳握紧帛书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:“若真有那一日,还望穆公不要袖手。”
nbsp“自然,”穆公望着远处秦军的营帐,那里传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,“你若称霸中原,我大秦的丝绸便能卖到东海之滨;你若败了,楚国的战车怕是要开到河西了。”
nbsp离别的时候,文嬴亲自为父亲送行。她将一件狐裘披在穆公肩上,那狐裘用白狐腋下之皮制成,轻软如云雾:“父亲冬狩时穿,女儿在晋,定会照看好秦晋的盟约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穆公抚摸着狐裘,忽然想起她幼时在马厩里偷偷给受伤的野马喂食,被他发现却倔强地不肯认错。如今这孩子长大了,竟成了维系两国关系的纽带。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珏:“此乃我大秦的镇国之宝,你带在身边,若遇急事,可凭此调动驻晋的秦兵。”
nbsp船开时,重耳站在岸边挥手,文嬴的身影在秦穆公的车驾旁越来越小。他忽然对身边的狐偃道:“你说,寡人这一步走对了吗?割让河西,虽换得安宁,却也让秦人在东边有了立足之地。”
nbsp狐偃望着黄河水面上破碎的日影:“君上,当年流亡翟国,您连一抔黄土都没有;如今有了整个晋国,割五城而安边境,值了。何况那五城的百姓,半数本是秦地迁来,归秦归晋,于他们或许并无不同。”
nbsp重耳默然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喧哗,却是孟明视带着秦兵在河边开垦——他们竟将随身携带的谷种撒进了黄河岸边的滩涂。“秦将这是做什么?”重耳不解。
nbsp“回君上,”阳处父笑道,“孟将军说,河西归秦了,秦兵也要学晋人种地,明年好给绛城送新麦。”
nbsp重耳望着那些弯腰播种的秦兵,忽然觉得,这“秦晋之好”或许并不全是盟约上的文字,也藏在这些撒入泥土的种子里。
nbsp四、西风吹雁
nbsp咸阳城的百姓夹道欢迎秦穆公归来时,正是霜降时节。街旁的枣树上挂满了红灯笼,孩童们举着“秦晋永好”的木牌,跟着车驾奔跑。穆公掀开窗帘,看到百里奚的家门口摆着新酿的黍酒,蹇叔的孙子正趴在墙头上张望,手里还攥着刚从晋地换来的饴糖。
nbsp“君上,”公子絷低声道,“河西五城的官吏已派驻完毕,孟明视将军说,那里的晋民都愿归附,还送来了新收的粟米。”
nbsp穆公点头,忽然问:“重耳给文嬴的聘礼到了吗?”
nbsp“到了,三百匹晋锦,还有十箱夜明珠,都存入国库了。”
nbsp“把晋锦分赐给百官,夜明珠……”穆公沉吟片刻,“送去兵器坊,让工匠镶在文嬴的仪仗上,明年开春,她该回秦省亲了。”
nbsp车驾行至相国府前,百里奚早已拄着拐杖等候在门口。他身后跟着一个老农,竟是在第273集里提出“分田到户”的赵良。“君上,”百里奚颤巍巍地行礼,“赵良改良的曲辕犁,在河西五城试种,比旧犁快了三成,他特来向您报喜。”
nbsp赵良捧着一把青铜犁头跪下,那犁头磨得锃亮,犁尖呈优美的弧形:“君上,此犁可深耕,河西的沙土地用它耕种,明年定能丰收。”
nbsp穆公接过犁头,入手冰凉却沉甸甸的。他忽然想起年轻时在西戎,跟着牧民学习套马,那时手里的缰绳也是这样沉甸甸的,却拴不住奔腾的骏马。如今这犁头,却能拴住土地,拴住百姓的心。
nbsp“赏!”穆公高声道,“赏赵良良田百亩,黄金百镒!”他转向百里奚,“让少府将此犁图样发往各地,凡能改良农具者,皆依此例奖赏。”
nbsp当晚,咸阳宫举行庆功宴。乐师奏起秦晋合璧的乐曲,一半是秦地的雄浑鼓点,一半是晋地的婉转笛音。穆公饮到酣处,忽然命人取来地图,指着中原的方向:“重耳若能稳住晋国,明年便可会盟诸侯。寡人要让大秦的丝绸,从咸阳铺到临淄!”
nbsp蹇叔却泼了冷水:“君上,晋襄公虽幼,却有狐射姑等老臣辅佐,未必甘心受制于秦。文嬴公主在晋,怕是不易。”
nbsp“老大夫多虑了,”穆公举起酒爵,“文嬴随寡人射过狼,猎过熊,比男子还有决断。何况重耳不是忘恩负义之人,他欠寡人的,这辈子都还不清。”
nbsp宴罢,穆公独自登上城楼。夜风吹动他的衣袍,远处的军营传来刁斗声,与绛城方向隐约传来的钟声交织在一起。他想起二十年前,父亲秦德公占卜说“秦当兴于西戎”,那时谁也想不到,秦国能在东方与晋国平起平坐。
nbsp城楼下,巡夜的秦兵举着火把走过,甲叶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穆公忽然对着东方低语:“重耳啊重耳,你我都老了,这天下,终究是年轻人的。”他仿佛看到孟明视在河西筑城,看到文嬴在晋宫批阅竹简,看到那些撒在黄河滩上的种子,正借着西风,悄悄生根发芽。
nbsp天边的雁阵排着“人”字飞过,叫声在夜空中回荡。它们从北而来,要往南飞,却不知明年春天,是否还会沿着同样的路线归来。就像这“秦晋之好”,此刻如雁阵般整齐,却终究挡不住季节的变迁。但至少今夜,西风吹过咸阳,也吹过绛城,带着同样的寒意,也带着同样对来年丰收的期盼。
喜欢。
第286集《重耳继位,秦晋之好》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