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2集:干扰设备的研制成功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线突然扭曲成杂乱的锯齿时,整个窑洞都响起压抑的欢呼,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。
nbsp第三章nbsp铁匣34;惊蛰34;
nbsp34;组长,外壳冲压好了!34;后勤科的老张抱着一个铁皮匣子走进来,匣子表面焊着简陋的散热片,像披了层鳞甲。王承栋接过来,触手冰凉,却觉得掌心发烫——这台被命名为34;惊蛰34;的干扰设备,长不过三十厘米,重约五公斤,铁匣上用钢针刻着小小的34;王34;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试运行在凌晨三点。王承栋将一根磨尖的钢筋伸出窑洞,权当天线,连接到设备的输出端。当他按下那个用子弹壳改制的开关时,隔壁通讯班突然传来惊呼声。34;怎么回事?广播全是杂音!34;通讯员抱着收音机冲进来,机子还在34;滋滋啦啦34;响,像装满了炒豆子。
nbsp34;成功了!34;小李跳起来,脑袋34;咚34;地撞在窑洞顶的横梁上,却顾不上疼,只是盯着示波器。屏幕上,代表日伪通讯频率的波形正在剧烈抖动,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,时而拱起尖峰,时而砸出凹谷。王承栋伸手按住小李的肩膀,指腹能感觉到他肩胛骨的颤抖:34;别高兴太早,还得测试持续工作状态。34;
nbsp接下来的七天七夜,兵工厂变成了燃烧的熔炉。铁匠炉日夜不熄,火星溅在锻打外壳的铁砧上,像撒了一把红小豆;妇女们围坐在窑洞前,用缝纫机缝制帆布套,针脚细密得能挡住风;王承栋则守在装配台前,检查每一台设备的焊点——他用放大镜照着电路板,连米粒大的焊锡疙瘩都要磨平。有次小李看见他用牙咬断焊锡丝,嘴角沾着银色的碎屑,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。
nbsp运输计划在第七天傍晚敲定。34;走39;太行线39;,经娘子关到天津。34;王承栋将十二台34;惊蛰34;装入特制木箱,箱底垫着厚厚的稻草,上面盖着晒干的黄芪和党参,34;每个箱子伪装成药材货担,接头点定在卢沟桥畔的老槐树下,暗号39;秋分收枣39;。34;
nbsp老张拍了拍胸脯,他身后的战士们已换上粗布商服,腰间缠着拆卸成零件的34;惊蛰34;,帆布套上还沾着甘草的甜味。34;王工放心,34;老张的烟嗓带着沙哑,34;就算掉了脑袋,设备也得给您送到租界里的联络点。34;队伍出发时,月光正爬过太行山的脊梁,把战士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串移动的铁匣。
nbsp第四章nbsp星火初燃
nbsp目送运输队消失在山坳后,王承栋靠在窑洞门口,忽然一阵眩晕。小李递过一碗红薯粥,他才发现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。粥很烫,烫得他眼眶发酸。远处传来几声犬吠,山风掠过树梢,带着初秋的凉意,吹得窑洞外悬挂的铜铃34;叮叮34;作响——那是用弹壳改的风铃,是战士们为了讨个吉利挂的。
nbsp半个月后的清晨,密电员冲进窑洞时,王承栋正在绘制34;惊蛰34;改进版图纸。34;天津来电!34;年轻的密电员脸颊通红,展开的纸条上用米汤写着字,在煤油灯下显影成34;惊蛰已入土,新芽破土生34;。旁边还夹着一张偷拍的照片,用薄纸小心地糊在纸片上。
nbsp照片上是日伪设在天津南市的户籍登记处。长长的队伍排在青石板路上,民众们缩着脖子,却不像往常那样惶恐。窗口的电子核验终端前,几个穿制服的技术员正围着机器团团转,其中一人拿着螺丝刀猛敲外壳,另一人对着听筒大喊,可终端屏幕上只有一片雪花,像落满了细碎的盐。队伍里有个戴毡帽的老汉,嘴角似乎藏着一丝笑意。
nbsp王承栋把照片贴在窑洞的土墙上,旁边是他新画的图纸。图纸上,34;惊蛰34;的谐振腔改成了可旋动的铜制圆筒,天线部分画着类似蝴蝶翅膀的纹路。煤油灯的光映在铅笔线上,像一条蜿蜒的星火之路,从太行山的窑洞出发,穿过层峦叠嶂,延伸到沦陷区的街巷深处。
nbsp他听见窑洞外传来脚步声,是小李抱着新拆的电子管过来了。34;王工,张家口那边又缴获了一批零件,这次有几个好的滤波电容!34;年轻人的声音里带着雀跃。王承栋点点头,拿起放大镜凑近图纸,忽然发现铅笔线的末端,不知何时被他画了一颗小小的星。
nbsp山风又起,吹得窑洞顶上的野草沙沙作响。远处的山谷里,隐隐传来兵工厂车床转动的声音,像大地的心跳。王承栋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当更多的34;惊蛰34;在夜色中苏醒,当电磁波的轰鸣穿透日伪的铁幕,那些被户籍统制锁住的城市,终将像被春雷唤醒的土地,迸发出破土而出的力量。而他们此刻在窑洞里打磨的每一颗螺丝、焊接的每一根导线,都是点燃这片星火的燧石。
喜欢。
第252集:干扰设备的研制成功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