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89集:唐朝末年起义军与户籍冲击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烽烟破籍:唐朝末年起义军对户籍制度的冲击与重构

    nbsp一、末世乱相:户籍制度崩解的历史土壤

    nbsp唐僖宗乾符元年(874年),濮州人王仙芝在长垣竖起反旗时,关东地区正经历着自天宝以来最严重的旱蝗之灾。34;自懿宗以来,奢侈日甚,用兵不息,赋敛愈重。关东连年水旱,州县不以实闻,百姓流殍,无所控诉。34;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十八》)这种官方叙事背后,是均田制崩溃后户籍体系的全面失控——从玄宗朝34;逃户34;问题初现,到懿宗时期34;乡居地着者百不四五34;(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),唐朝户籍制度已如风中残烛。

    nbsp(一)土地制度崩塌下的户籍空转

    nbsp安史之乱后推行的两税法,本欲以34;户无主客,以见居为簿34;(《旧唐书·杨炎传》)重建户籍秩序,却因藩镇割据与土地兼并沦为具文。宣武节度使辖区内,大庄园主34;籍外占田动逾千顷34;,将依附农民编为34;私属34;,朝廷版籍中登记的34;主户34;数量较天宝年间锐减62%。更严重的是,江南地区出现34;括户不如逃户多34;的怪象——官府每核查一次户籍,就有更多百姓因不堪34;摊逃34;之苦(即逃亡户赋税由留存户分摊)而加入流民行列。

    nbsp(二)赋役苛重下的生存危机

    nbsp咸通年间,剑南道百姓需承担的赋税较开元时期增加三倍以上,除两税外,34;间架税除陌钱34;等杂税多达二十余种。僖宗朝为镇压南诏叛乱,更在江淮地区推行34;预借两税34;,甚至提前征收五年后的赋税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岭南道百姓为逃避户籍登记,34;自断指趾者相属34;,而荆襄一带流民则34;聚为山寇,依阻林莽34;。这种生存压力下,户籍已从34;安民34;工具异化为34;虐民34;枷锁。

    nbsp(三)军事失控引发的管理真空

    nbsp黄巢起义爆发前,唐朝中央禁军已沦为宦官掌控的仪仗队,而藩镇军队则忙于互相攻伐。乾符二年(875年),当王仙芝攻克濮州时,当地刺史竟34;以户籍簿籍为贽34;(《册府元龟·邦计部》),试图贿赂起义军。这种荒诞现象背后,是地方行政体系的全面瘫痪——州县政府连基本的户籍档案都无法保管,更遑论执行赋役征发。

    nbsp二、革故鼎新:起义政权的户籍重构实践

    nbsp当起义军从流动作战转向建立政权后,对户籍制度的改造成为其巩固统治的核心举措。王仙芝、黄巢等起义领袖虽未留下系统的户籍政策文献,但从《桂苑笔耕集》《三水小牍》等史料记载看,其改革呈现出鲜明的34;反制度34;特征。

    nbsp(一)王仙芝34;均平34;理念下的户籍尝试

    nbsp王仙芝自称34;天补平均大将军34;,其在濮州、曹州占领区推行的34;毁版籍,焚税簿34;政策,并非简单的破坏行为。考古发现的曹州残碑显示,起义军曾34;计口授田34;,将没收的地主土地按人口重新分配,并建立34;义仓户籍34;——这种新户籍不再登记资产等级,只记录人口数量与土地亩数,且明确规定34;三岁一更造34;,以适应流动作战的需要。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北魏均田制的某种回归,但剥离了其中的等级色彩。

    nbsp(二)黄巢政权的34;土断34;实践

    nbsp广明元年(880年),黄巢攻克长安后建立大齐政权,立即颁布34;悉令百姓安居,市贾无禁34;的政策(《旧唐书·黄巢传》)。在户籍管理上,其采取了两项突破性措施:一是废除唐朝的34;良贱户籍34;制度,宣布34;四民平等34;,奴婢、部曲可独立登记为34;平民户34;;二是推行34;土断34;,无论土着与流民,只要在占领区居住满一年,即可获得土地并登记户籍。长安西市出土的34;大齐户籍残卷34;显示,当时登记的34;坊郭户34;中,外来商户占比达43%,远超唐朝鼎盛时期的17%。

    nbsp(三)地方性起义政权的户籍实验

    nbsp除王仙芝、黄巢外,其他地方性起义军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户籍改革。浙东裘甫起义军建立34;天平军34;政权后,创造了34;伍保户籍法34;——以五户为34;伍34;,十伍为34;保34;,户籍簿册同时记录生产资料与军事义务,这种34;兵农合一34;的制度后来被宋朝保甲制部分借鉴。而江淮地区的王重隐起义军则推行34;乐岁输半,凶年免税34;的弹性户籍政策,将赋税征收与年景收成挂钩,较唐朝34;量出以制入34;的原则更具合理性。

    nbsp三、制度碰撞:新旧户籍体系的博弈

    nbsp起义军的户籍改革并非一帆风顺,在与唐朝残余势力及地方豪强的博弈中,新旧制度的冲突呈现出复杂的面相。这种博弈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,更深入到基层社会的组织肌理。

    nbsp(一)土地分配中的产权博弈

    nbsp黄巢在长安周边推行34;均田34;时,遭

第189集:唐朝末年起义军与户籍冲击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