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集:秦孝公之志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坐,一连交谈三日不知疲倦。商鞅提出的34;废井田、开阡陌,奖励耕战,推行法治34;等主张,正切中秦国积弊。孝公深知,要推行这样的变革,必然触动旧贵族利益,但他已下定决心:34;寡人闻39;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39;,变法之事,就交于先生了。34;

    nbsp随着商鞅的到来,山东士子如潮水般涌入秦国。赵国人楼缓、魏国人张仪(虽然后来事秦)、齐国人邹衍(曾短暂入秦)等,都在求贤令的感召下踏上秦国土地。咸阳的客栈里,每天都能听到不同口音的辩论声,士子们在酒肆中纵论天下大势,探讨如何强秦。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,与山东六国的封闭形成鲜明对比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旧贵族们坐不住了。甘龙在朝堂上公然反对:34;圣人不易民而教,智者不变法而治。34;孝公却反问:34;昔穆公变法,秦国方得崛起;献公新政,秦国始有起色。如今秦国若不变法,如何能与列国抗衡?34;他转头对商鞅说:34;从今日起,先生即为左庶长,主持变法事宜,寡人全力支持。34;公元前356年,商鞅第一次变法正式颁布,奖励军功、废除世卿世禄制、推行连坐法等措施相继出台,秦国宛如一列开动的战车,踏上了脱胎换骨的征程。

    nbsp四、变法背后的君臣相知

    nbsp变法初期,阻力重重。贵族们暗中指使百姓抵制新法,太子驷更是触犯法律。商鞅深知,若不能树立法威,变法必将失败。他向孝公建议:34;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太子犯法,其傅当罪。34;于是,太子傅公子虔被处以劓刑,太子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。这一雷霆手段震动秦国,从此无人敢轻视新法。

    nbsp孝公对商鞅的支持,远不止于朝堂之上。为了取信于民,商鞅在咸阳城门立下三丈木杆,宣布34;徙木者得五十金34;。百姓们起初不信,直到有人真的将木杆搬到北门,当场获得重赏,新法的公信力才逐渐建立。孝公明白,变法不仅是制度变革,更是思想革新,他默默支持着商鞅的每一个举动,即使面对贵族们的哭诉和旧臣的辞职,也从未动摇。

    nbsp在君臣的默契配合下,变法成效逐渐显现。数年后,孝公再次登上城楼,只见城外良田成片,农夫们在新开垦的土地上辛勤劳作,官府的粮仓堆满了粮食。军队中,曾经的农奴穿上了统一的铠甲,手持锋利的兵器,在操场上整齐列队,喊杀声震天动地。更让他欣慰的是,山东六国的使者开始频繁来到咸阳,秦国不再是被忽视的34;戎狄之国34;,而是让诸侯侧目的新兴强国。

    nbsp五、历史回响:求贤令的遗产

    nbsp公元前341年,马陵之战爆发,魏国主力被齐军歼灭,庞涓自杀,太子申被俘。孝公抓住时机,派商鞅率军攻打河西,大败魏军,收复了部分失地。公元前338年,孝公病逝,临终前他握着商鞅的手说:34;先生勿忧,寡人之志,后世必继之。34;他不知道的是,自己颁布的求贤令,已为秦国种下了崛起的基因。

    nbsp此后的秦国,始终秉持34;任人唯贤34;的传统:惠文王用张仪连横破合纵,武王用甘茂拔宜阳,昭襄王用范雎远交近攻,庄襄王用吕不韦强国力。直到秦始皇时期,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仍以孝公求贤为例,指出34;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!34;求贤令开创的开放胸襟,成为秦国吸引人才的法宝,让各国精英为秦所用,最终促成了34;六王毕,四海一34;的伟业。

    nbsp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,秦孝公的求贤令不仅是一纸招贤榜,更是一声划破长夜的号角,它标志着秦国从封闭走向开放,从衰落走向复兴。当各国还在纠结于血统和出身时,秦国已用包容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,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,正是其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。孝公与商鞅的君臣际遇,也成为后世渴求贤明君主与治世能臣的典范,永远铭刻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。

    nbsp千年之后,当我们重读《求贤令》,依然能感受到那位年轻君主的壮志与担当。他在秦国最艰难的时刻,以非凡的勇气打破常规,为国家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。正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所言:34;秦起襄公,章于文、缪,献、孝之后,稍以蚕食六国,百有馀载,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。34;而这一切的起点,正是那道振聋发聩的求贤令,和那位立志复兴秦国的君主——秦孝公嬴渠梁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三集:秦孝公之志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