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民富商苏半城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50集:酒坊里的新酒坛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入秋的风裹着桂花香,钻进苏家酒坊的木窗时,老酿酒师傅陈阿爷正蹲在桃树下,用粗布擦一只半旧的粗陶罐。罐口红布扎得紧实,布角磨出了细毛,罐底“冬藏”二字被岁月浸得发黑,是他二十年前亲手刻下的。

    nbsp“陈阿爷,新酒坛到了!”伙计小顺的喊声从巷口传来,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雀跃。陈阿爷慢腾腾起身,拍了拍裤腿上的土,抬头就看见十几个锃亮的瓷釉酒坛排成队,被伙计们抬进酒坊。坛身白得晃眼,釉色匀净,瓶口带着特制的橡胶密封圈,一看就比他那堆粗陶罐精致。

    nbsp酒坊掌柜苏敬之跟在后面,手里拿着张纸,笑着递到陈阿爷面前:“阿爷,这是西洋那边的瓷坛,你看说明,密封好,还防渗漏,存酒损耗能少三成。”陈阿爷眯着眼扫了扫纸上的字,又伸手摸了摸新酒坛——指尖触到瓷面时,凉得发硬,没有粗陶罐那种温温的质感。他没说话,只是转身往酒窖走,背影比平时沉了些。

    nbsp当天下午,酒坊就忙了起来。新收的糯米刚蒸好,冒着白汽,伙计们用木勺将酒醅舀进新瓷坛,橡胶密封圈“啪”地扣紧时,小顺忍不住感叹:“这坛好,不用像以前那样,天天去补坛口的泥,省老多事了!”陈阿爷蹲在角落,手里攥着块湿泥,原本该补粗陶罐的手,这会儿空落落的。他看着新瓷坛一排排立在酒架上,像穿了白衫的新伙计,心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    nbsp夜里酒坊歇了工,陈阿爷没走。他点了盏马灯,走进最里面的小酒窖——这里藏着他的宝贝:十几只粗陶罐,都用红布扎着口,整整齐齐摆在木架上,坛身上记着年份,有五年的,有十年的,最老的就是桃树下那只“冬藏”罐。他伸手摸过一只坛子,指腹能感受到陶土的细孔,那是粗陶特有的纹路,像老人手上的皱纹,藏着日子的痕迹。

    nbsp“阿爷,您怎么还在这儿?”苏敬之的声音突然响起,手里还端着碗热粥。他把粥递给陈阿爷,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粗陶罐:“我知道您念旧,可新坛确实好用,您看今天封的酒,明天尝味就知道,酒香一点没跑。”

    nbsp陈阿爷接过粥,却没喝,只是望着陶罐叹气:“敬之啊,你爹当年跟我学酿酒时,第一句话就说,酒是活的,得有地方透气。你看这粗陶,土是咱后山的红土,烧的时候留了细孔,酒在里面能呼吸,就像娃娃在娘怀里,能长力气。”他指了指最老的那只“冬藏”罐,“这坛是我娶媳妇那年埋的,埋在桃树下,开春挖出来时,酒里带着桃花香,你爹当年喝了一口,说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味。”

    nbsp苏敬之没接话,只是蹲下来,和陈阿爷一起看着粗陶罐。他想起小时候,每到开春,陈阿爷就会带着他和父亲去桃树下挖酒坛,红布一解开,酒香混着桃花瓣的甜,能飘满整条巷。有次他急着尝,被酒气呛得咳嗽,陈阿爷笑着拍他的背:“慢些,酒跟日子一样,得等,等够了时辰,才甜。”

    nbsp接下来的日子,酒坊里的新瓷坛越来越多,粗陶罐渐渐被挤到了小酒窖的角落。伙计们都爱用新坛,封坛快,不用补泥,连打扫酒窖都省了力。只有陈阿爷,每天早上都要去小酒窖转一圈,给粗陶罐擦灰,红布松了就重新扎紧,像是在照顾一群老伙计。

    nbsp转眼到了冬至,按老规矩,这天要封一坛“冬酿”,等来年开春喝。小顺早就把新瓷坛准备好了,还特意擦了三遍,瓷面亮得能照见人。苏

第350集:酒坊里的新酒坛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