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2集:驼队的新铃铛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生生世世小说]https://m.3344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>
nbsp苏半城指了指张驼头怀里的铃铛:“去可以,但得听张驼头的话。这铃铛你拿着,要是走丢了,就摇响它,我们能顺着声儿找着你。”
nbsp二柱眼睛一亮,接过铃铛,宝贝似的挂在褡裢上,摇了摇,嗡的一声,震得他耳朵发麻,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。
nbsp第二天一早,北关的驼棚里就热闹起来。十五头骆驼卧在地上,背上捆着茶叶和绸缎,张驼头和七个伙计正检查鞍具,二柱蹲在骆驼旁边,给它们喂草料,嘴里还哼着乡下的小调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苏半城来得时候,太阳刚爬过城墙,照在驼队身上,暖融融的。他从马车上搬下两坛酒,递给张驼头:“路上冷,喝两口暖暖身子。到了归化城,给我捎封信回来。”
nbsp张驼头接了酒坛,往伙计手里塞了一坛,自己抱着一坛,拍了拍:“东家等着好消息就是。”他转身吆喝一声,“都利索点,该走了!”
nbsp伙计们应声起来,牵着骆驼往巷外走。十五头骆驼依次站起,抖了抖身上的毛,背上的铃铛晃了晃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二柱跟在最后,时不时摇一摇自己的小铃铛,那嗡鸣声混在驼队的铃铛声里,像颗刚冒头的新芽。
nbsp苏半城站在巷口,看着驼队慢慢走远。驼铃的声音越来越远,却像敲在他心上,一下一下,很沉,很稳。他想起父亲当年送他出门时,也是这样站在巷口,看着驼队消失在路的尽头。那时他总觉得,驼铃是世上最好听的声音,因为它意味着远方,意味着生意,意味着家里的烟火气。
nbsp“东家,该回铺子了。”老周在旁边说,“南边的绸缎商还等着谈价钱呢。”
nbsp苏半城嗯了一声,转身往回走。刚走两步,又停住脚,回头望了望。远处的驼队已经变成了一个小黑点,铃铛声也听不见了,但他好像还能听见那嗡鸣声,从风里传来,从云里传来,从他走了半辈子的商路上传来。
nbsp他笑了笑,继续往前走。青石板路上的露水已经干了,阳光照在上面,亮得晃眼。铺子的伙计正在卸门板,叮叮当当的,像是在和远方的驼铃应和着。
nbsp三日后,苏半城收到了张驼头从第一个驿站发来的信,字写得歪歪扭扭,说一路顺利,二柱很听话,就是总爱摇那个小铃铛,引得骆驼们老回头看他。最后还说,新铃铛的声儿真不错,过了雁门关,还能听见余响。
nbsp苏半城把信折好,放进抽屉里,那里已经放了厚厚一沓信,都是历年驼队送来的。他拿起算盘,打算算算南边绸缎的账目,手指刚碰到算珠,就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风铃声,檐角的铜铃又响了,叮叮当,叮叮当,像是在模仿远方的驼铃。
nbsp他抬头望向窗外,秋阳正好,天很蓝,云很白,路上的行人提着篮子,慢悠悠地走着,像一幅描了金边的画。他忽然觉得,这满街的烟火气,和远方的驼铃声,原是一回事。都是日子,都是生意,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沉甸甸的,却又带着声响,在风里,在时光里,一直走下去。
nbsp傍晚的时候,二柱的娘来了铺子,手里挎着个篮子,里面是刚蒸好的馒头。她把馒头递给苏半城,红着眼圈说:“东家,谢谢您肯带二柱出去。这孩子,打小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
nbsp苏半城接过篮子,递了两匹细布给她:“二柱是个好苗子,让他出去闯闯,是好事。”
nbsp二柱娘千恩万谢地走了,苏半城站在门口,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巷尾。暮色慢慢沉下来,铺子里点起了灯,昏黄的光映在账本上,那些数字好像都活了过来,跟着远方的驼铃,轻轻摇晃着。
nbsp他想起小时候,父亲教他认账本,说每个数字背后,都是人的日子。那时他不懂,只觉得数字枯燥。如今看着账本上的“茶叶”“绸缎”“归化城”,突然就懂了。那些数字里,有张驼头的烟杆,有二柱的铃铛,有草原上王爷的细布,还有这满街的烟火气。
nbsp夜深了,苏半城锁了铺子的门,往家走。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,像铺了层霜。他路过铁匠铺,王铁匠还在打铁,叮叮当当的,火星子溅出来,落在地上,像星星。他想起那些新铃铛,在月光下,一定也泛着乌沉沉的光,跟着驼队,一步一步,走向远方。
nbsp他笑了笑,加快了脚步。家里的灯还亮着,妻子一定还在等着他,桌上的饭菜,该热了第三遍了。这日子,就像那新铃铛的声儿,沉,稳,却又带着盼头,在时光里,一直响下去。
喜欢。
第252集:驼队的新铃铛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